建宁七修族谱
弁言①
尝思,事有所当,爲者,宜因时亟爲之,诚贞其志坚、其力固、口口其爲之之艰也。以人得姓受氏而有族,由族而有祖,由祖而支分派析绵绵绳绳。其生者、殒者、散处者纷矣,繁矣。概繁而彚②之,则惟谱帙③是赖苐。历年永久,而后之视爲纷繁,不无大倍,非及早增修不爲功。吾甯姓之族以念三公后裔始,嗣派十余支。裔蕃齿众。既于康熙己亥岁倡修,口口口未与修者,姑俟之。越至于今,不阅敷十余年哉,此敷十年中,其生其殒暨夫散处不知,凢④几不亟系而彚之,则其逸冺
没者多矣,且更阅数十年…在兹时乎,因是岁口口 (缺页)
注解:①弁言:序言、序文;前言、引言。冠于篇卷前面者,称弁言。 ②彚 :同“汇”、同“汇”。 ③帙:指书。 ④凢:同“凡”。
1、重修谱序
尝谓家世之有谱,犹历代之有史,春秋之有传,山海之有经。凢志言志,事志人志,物无非。
欲披阅者,极宇宙之巨观,悉古今之原委,无史则盛衰之不彰,无传则名分不正,无经则风物不传,循是以思,则谱之修也,不綦众欸。盖谱所以昭先德,明世系,序昭穆,亲本支,以埀①奕禩②也,尊祖敬宗之义,莫不在是焉。使谱牒不立,将世代久远,前无所据,后无所承,而根源莫攷,不知其孰爲宗,而孰爲祖;支派罔③分,又不知谁爲亲宗,而谁疏也,不宁惟是。倘遇沧桑,流离播迁,祭祀一失。而祖宗茔墓,且有随之而失者,而谓谱牒之修,其容缓乎?
吾族始居台田④。遡其所由,则自黄帝时,封公始。历三代⑤,以及秦汉,代有闻人,如戚公相齐,越公师齐,武子仕卫,其勋名事迹,炳炳史册,无容再赘。嗣后汉之甯诚,志节刚毅,武帝拜爲都尉;唐之甯原悌,世继簮缨⑥。至五代时,有太四公者,由山左⑦来知建昌路⑧,民沐其德,至仕不忍别,因家新城月明磜⑨,后迁黄堂,散居良湖陂头松谷甯坊⑩,各祖爲居不一。及宋有十四公讳文智者,以博学鸣,上三征不就。又一世爲宗尧公,其德既濬其后,遂昌笃生三子十一孙,迄今江右数支。其人文林立,科名鹊起,大约皆出自念三公云。
我念三公,传爲宗尧公七世孙也,当宋南渡时,由盱江同母舅平敬避乱邵武禾坪,旋徙绥南隆下台田,历今十有余传,其分支派衍,可攷而知,虽自念三公四五传外,各房派系不一,名分错杂或卑踰尊矣,疏踰戚矣,且有月子姓爲途人矣,揆厥所由,总属谱久不修故也。所幸者,世次不紊,旧牒可稽,念三公以来历居坵间,有不相符合无由证据,阅旧叙则曰来自永丰屯田,而居邵武禾坪,阅安吉谱则曰,念三公来自盱江,作尉建宁,遂居安吉至三代始徙绥南,但永丰与禾坪相距甚远,途径不顺,或传闻之误,不必究论至谓,三公…… (缺页) 去于其躬孝友,无慙于厥德效法乎,张公百忍,传家于九世。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徃之,余修谱之意也。夫是爲序。 旹皇清康熙五十八年己亥(1719)岁孟春之吉 十八世裔孙郡庠生廷斌百拜撰
注 解:
①埀:同“垂”。②奕禩:同“奕祀”,即世代,代代。 ③罔:没有。
④台田;在福建建宁县均口镇。⑤三代:指夏、商、周。
⑥簮缨: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后遂借以指高官显宦。 ⑦山左:山东古称。 ⑧建昌路:即今江西南城。元世祖至元14年(1277)改建昌军为建昌路。 ⑨新城月明磜:今黎川县。⑩良湖陂头松谷甯坊:
征:指朝廷三次征召。 邵武禾坪:今福建邵武市和平镇。绥南:建宁县古为绥安县。
盱江:在今江西省南城县天井源乡良湖村。旹:“时”的讹字。 2、远祖世系 封子:黄帝时陶正,食采于甯,以邑爲氏,吾姓由此起焉。编按:宁封子神话人物,与甯姓无关。
文公:讳太邱,字符垂,周宣王(前827-前781年 )时人,居山东青州府,娶姚氏生子二,长国日,次国月。(编按:文公即季亹,约生于前810年后,前794年后,受封于获嘉甯邑。为何没生顷叔呢?)
翊公:字子腾,仕卫桓公(前734-前719年),为下军大夫。
戚公:周卫人,安贫力学,其时周道寝衰。戚挽车至齐,乃作南山白石之歌,齐桓公(前685-前643年在位)闻而贤之,举以爲相,食邑于齐,而甯氏遂以齐郡称之。(建宁七修缺甯相,以口口代之)
庄子:即甯速,前668年—前661年在任,仕卫懿公,官上大夫。
连公:前659年—前635年在任,仕卫文公,为上卿。
俞公:周襄王时人,前634—前600年在任,仕卫成公,爲正卿謚武子,与七十二贤之中良有以哉。
惠子:俞公之子,前576—前544年在任,仕卫献公。
修德:宋明经官,孝感县承。
持政:宋明经官,南昌判。
文彦:宋景定(1260-1264)方山京榜进士。
昌时:字士中,宋进士,迪公郎,即十八公也。
恢公:字洪卿,号种德,宋开禧(1205-)进士,十三公子也。 约公:宋乡进士,十五公次子也。
梦泉:字晦之号前川,宋淳熙进士,十五公四子也。
灏公:字伯达,宋进士,十三公嫡孙。
颖公:字仲泉,宋嘉定壬午初举,乙酉太学生,后举进士,卒葬北源大窠山,乃十五公次孙也。
訦公:字实夫,宋淳祐癸卯(1243年)乡进士,十三公曾孙。
斗枢:宋进士,十五公曾孙也。
镛公:字符实,号毕岫,登仕郎,訦公之子。
彪公:字虎臣,宋末诣尚书,授正将,守独松关,十五公曾孙。
贯公:字子实,江西运帅干,十五公曾孙也。
尹公:字希帨,号碧梅,宋淳祐己酉(1249)初举,壬子再举,十八迪公郎曾孙也。
壁公:字伯苍,宋淳祐己酉(1249)乡进士,官文林郎,十八公九世孙也。
式公:字用之,宋进士。
思忠:以儒士明五经上聘,称疾不仕。
子平:宋官河南府尹。
贵章:宋官彭泽尉。
瑞述:字宪可,宋学士举进士,徽州通判,湖三公嫡孙。 宇公:字汉远,元乡进士,十八公支。
砥柱:字沧一,岁进士,授龙泉教谕,十八公支。
靖公:字良深,元壬申拔贡,援枣阳广文。
元嘉:字孔美,元壬午乡进士,十八公支。
聦公:字如愚,号二茉,弱冠补邑庠生,十历场屋七领批首后,以岁进士授通渭县承。
3、先祖世系
太四公:讳世基,字德厚、孟宽,世本山东,唐末饶州守,五代时复守建昌路,民沐其德,致仕不忍别,遂卜家新城(今黎川)月明磜,后迁南城黄塘旧屋边(今良湖黄家源)。殁葬新城月明磜。
四公:讳伟,字英杰,葬黄塘东门。妣曾氏,葬下山甯文异屋后;继妣李氏,葬曾妣坟右。
小四公:讳祺,字伯万,妣吴氏,合葬下山,近曾妣坟。
七公:讳勣,字志大,卒葬黄家源南坑。
十公:讳悚,字瑞谨,居黄家源大岭下,卒葬南坑。
念九公:即廿九公,讳定,字安国,生子十一、十三、十四。 (按:“念”niàn,“廿”也)
十四公:念九公之三子,讳文智,字伯彬,宋庆历(1041-1048)间隐居龙眠峄(今良瑚毕榖山),教授河东,门徒有名士。上三征之,称疾不应。卒葬黄家源右畔窠心。生子宗尧。
五公:讳宗尧,字际可,妣吴氏生子三:长十三(昌隆),次十五(昌朝),幼十八(昌时)。
十三公:五公长子(别支),讳昌隆,字仕高。生子十(居饶州)、廿六、三一(居盱江黄家源)。
十五公:五公次子(别支),讳昌朝,字…… (缺页)
十八公:五公幼子,讳昌时,字士中,宋进士,官迪公郎。
十九公:昌朝长子,居黄家源;次二十,居鳌溪;次念五,居陂头;次念九,居渡头。
十七公;昌时长子,居黄家源;越七世,念三公迁居福建建宁隆下,是为建宁支祖(另详)。
先祖世系:太四(孟宽)→四公(伟)→小四(祺)→七公(勣)→十公(悚)→念九(定)→十四(文智)→五公(宗尧)→十八(昌时)→…→博卿→念三→
(甯蔚华 整合)
4、念三支系
(1)闽赣同源齐郡
念三支系,源于齐郡,人口众多,分布较广。联宗岭南派,与江西同宗。鼻祖太四,山东人;始迁祖念三(廿三),名万镒。
世系辈序:1太四(世基)→2尔四(仲蓉)→3小四(祺)→4七公(勋)→5开十(悚)→6启廿九(安国)→7明十四(文智)→8宗尧(际可)→9昌时(迪公郎)→10用之(恪)→11博卿(发祥)→12念三
12世念三,即福建建宁始祖。生于北宋大观己丑年(1109),南宋绍兴二年(1132),随舅父平敬王由赣入闽,后以军功授建宁武尉,创安吉堡甯家源。清康熙年(1694)创修建宁支谱,至1995年传33代。
念三祖生二子:长兴祚,居北乡安吉堡甯家源;次永兴,居南乡隆下堡台田。初修族谱时,自二世(兴祚)起立40字辈:“兴启重继应,明益叔文伯,普原仲广希,大本立时中,绥安培德懋,建武发源芳,词章昭祖训,仁让毓贤良。”后续字辈:“麟凤传芳远,英才育秀良,千年应爵位,万载佐朝堂。”长房后裔,分居于江西九江市、武宁县、修水县等地。
江西南城湖坊乡甯家围,始祖湖山,为太四九世昌时次子,同宗念三系。宁都始祖显凝,祖籍山东临淄,唐开元徙宁都小布乡梨树排,现为五大房祖居地,有分支宋时迁闽西,再徙粤东。
江西甯氏始于五胡乱晋,早于或同于甯逵南下。闽赣甯氏历来交往密切,2006年,由江西宁都甯永红主持,完成闽赣联合修谱,涉及两省10多县市,在祖根地建宁县里心镇甯源村举行发谱大典。
(2)鼻祖太四诸说
1)念三支系远祖太四,讳世基,字孟寬,号德厚,山东临锱人。生于唐乾符三年(876),景福年(893)举人,五代后梁(907—923)饶州剌史,民沐其德,致仕不忍別,遂家新城(黎川)月明磜,后返南城黄堂嵊,殁葬月明磜旧屋边。太四“八大裔”,以“念三裔”最旺。
编按:以原悌(664年生)推算,其子约695年生-灵宝约725年生-铁郎约755年生-以良(饶州守)797年生-后年约820年生-太四854年生。
2)其他诸说,各述其是:
太四,生于唐大中八年(854),乾符甲午(874)科举人,世本山东,唐末饶州守,五代时治守
昭武军、知建昌。唐昭宗(889—904)殿中侍御史,昭宗被杀后,弃官家于南城不复归。五世东昭,北宋(960—)殿中侍御史,迁江西饶州刺史,治守昭武军(盱江南城)。(编按:此说存疑)
太四,后年长子,生五子:尔四,尔六,尔八,尔九,尔十。由福建建宁迁江西饶州,家于建
昌府新城。 太世之子东昭,北宋(960-)殿中侍御史,饶州刺史,治守昭武军。
有族谱以岭南始祖甯逵五世孙——原悌为一世:
一世原悌:钦州人,唐进士,谏议大夫兼修国史。妣齐氏生五子:以善、以文、以良、以景、以丙。
二世以良:生于唐贞元丁丑(797),官饶州守,妣陈氏生五子:后年、时年、丰年、浩年、祖年。
三世后年:妣贺氏,生一子,名太四。
四世太四:唐末昭宗(889—904)侍御史,昭宗被杀后,弃官家于江西南城,殁葬月明砾石圹。
五世东昭:北宋时(960)殿中侍御史,迁江西饶州刺史,后治守昭武军(今南城盱江),定居南城。
(编按:六至十世,断档缺叙。越五世)
十一世博卿:生三子:念一,南城良湖支祖;念二,南城松谷支祖;念三,福建建宁支祖。
十二世念三:讳万鉴,字求道,生于北宋大观已丑年(1109)。南宋绍兴二年(1132),因避战乱,随舅父平敬入闽,后以军功授建宁尉。初居邵武禾坪,卜居绥南隆下台田(安吉),创建甯家源。是为建宁甯氏开基祖,殁葬均口乡修竹安福寺前。裔居870多年,至1995年传至33代。 念三生二子:四十郎(兴祚),四十一郎(永兴)。自二世起立40字辈:“兴启重继应,明益叔文伯,普原仲广希,大本立时中,绥安培德懋,建武发源芳,词章昭祖训,仁让毓贤良。”
兴祚生子启贤,永兴生子五二郎、五八郎。此后,各立房支。
长房兴祚,析分为福卿支、祥卿支、祖卿支、聪卿支、仁卿支,尔后又有叔释支、叔京支、叔再支、善孙支、叔和支、叔清支、叔彦支,叔恩支,叔良支、叔文支、叔贤支。
二房永兴,析分为五二郎支、五八郎支,尔后又分为四五郎支、四八郎支、五一郎支、五郎支,五三郎支、仕郎支、四九郎支、英郎支、三郎支。其字派,各房不一样。
念三裔脉,现已遍布闽、粤、赣、浙、皖、湘等省及海外。包括:福建省建宁县、太宁县、将乐县、清流县、宁化县、邵武市、光泽县、闽候县。江西省宁都县、广昌县、南丰县、宁都县、石城县、永丰县、兴国县、上饶市 、吉水县、南城县、黎川县、万载县、浮梁县、景德镇、万年县、乐平县、资溪县。浙江省江山市、常山县、松阳县。湖南省浏阳、平江。广东省信宜、高州及马来西亚。
(甯蔚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