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宗祠文化

2018-04-10
来源:世界甯商网

  浅议宗祠文化

   1、宗祠起源与发展

  中国人每年祭祀黄陵、孔庙,这是民族文化国粹。就民间而言,即宗族文化中的堂,属民俗文化范畴,历经千百年提炼业已约定俗成。所谓宗族文化,是以同宗同族为系统,按血缘嫡庶亲疏区分的等级制度。旧时的宗法制度乃贵族世袭统治工具有大宗小宗之名,迁与不迁之别,三、九族之说,等等等等,繁文累卷,可谓博大精深。

  宗起源氏族解体之后,初现于汉代,明清到达顶,形成完整的祠堂文化。祠堂庙,由亲属集团与地缘自成体系的宗族。最初仅皇家贵族拥有,至明代始有庶民家庙并由此体现宗法族权,维护本团结与和谐孔子所言的“修身齐家治天下”,其中的“齐家”就是指家族管理,它与儒学礼教相得益彰


  祠堂文化的兴衰,从侧面反映社会政治状况,它只在国泰民安时期才会兴旺在历史烟云中几经沉浮,却湮灭,逢盛世而又复苏,善哉!也!

   2祠堂的主要功能

     (1宗族祭祀为主

  祠堂是祖先神灵所聚之地,首先是神主牌位大殿正中设正龛,按左昭右穆设配龛。正龛中间是本支始祖或本家太祖,五世后迁配龛,始祖百世不迁。祠堂一年春秋两祭,旧时由族长或宗子主持,祭礼祭诵祭呼、礼成及宴席(清明饭)都有严格规定。清明扫墓,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后分别祭扫各房墓地。

  现时的祠堂祭祀,则由宗亲会主席或理事长主持,仪式各有创新。主旨目标是以血缘纽带,

  敦睦联谊,收族归宗,巩固宗族的族权地位

       (2珍藏物功能

  国史、方志和族,是构成中华文化的三大支柱所珍藏的谱牒文献,是某一宗支的家族档案,大多以记传、论志、图表等形式组成。历代世家大族所遗存的族谱记载励志勉学身养家规家训,具有历史文研究价值;而祠堂作为民间古建筑群体,民族建筑艺术的瑰宝,值得珍惜和

  通常建祠伴随修,谱志是家族的行事指南,形同法规,具有教化、理政、信史等功能,10年一小修30年一大修甲子一总修,其宗旨是“弘扬祖德,继武绍芬”修谱经费由族产支付或按人头计收发行仪式在祠堂隆重举行按编号分领谱一房一部,房长掌谱保。现今修谱由族贤主持以募捐为主自愿为原则,企业赞助成事编修以老谱为基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宗族议事会所:

  在祠堂研论本族大事,如推选族长购置族产、调解纠纷,以及族人家庭红白喜事节庆文娱活动等等。拥有族产经济的祠堂,大多设立基金本族培育人才,奖励优秀学子,扶助困难子弟,或自办技能培训,旨在提高族整个素质                                                                

 (4)文化旅游功能:

   鉴于国家土地资源控制严格,祠堂文化与旅游产业联姻,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综合效益。正如创建“西部影城”的著名作家张贤亮言:文化是第二生产力。若以安徽陵阳作为示范区,既可徽雕博物馆特色风情小镇,也是富贵粮仓非遗文化实验田,更可纳入九华山天台大峡谷休闲度假区

 (5公益活动功能

  新时期所建的现代祠堂不仅是宗族祭祀或族人聚会之,还兼作当地公益活动场所。譬如,借此举办书画笔会,乒乓比赛文娱演出等等,以求扩大社会效益。

     3、祠堂传承乡村文明史

   “中国梦的一大主题是建和谐社会,打造高度文明祠堂本是乡村文化的载体,但长期遗弃丢失,村民变得愚昧落后酗酒聚赌,或家庭暴力,或邻里争斗由于礼教观念淡漠,使辈无长幼之分,戚无往来之 彛伦不整,何以正行

  祠堂建筑象征姓氏文化灿烂,彰显中华文明辉煌。但因经历“文革”浩劫,现已所剩无几,经典遗存更是凤毛麟角。就以安徽陵阳为例,原有谢宁等众多姓氏祠堂,均属徽派精建筑大多未存至今。甯氏霞公祠,大约始建于明初屡毁屡修,至光绪重修,解放后用于学校粮库,算逃过文革一劫,幸得当地政府重视,列入级重点文保单位,最近正在筹备再次重

  好事啊!祠堂文化给乡村文明留下复生的根让传统文明与生态文明入中国梦


  甯诗厚 甯蔚华摘编配图


阅读5838
分享
下一篇:漫谈甯氏堂号
上一篇:史实无秦寧公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