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新闻
姓氏考据
修谱工程
数据征集
电子族谱
全球祠堂
家训传承
园区导览
活动管理
维护公示
华夏甯酒
彩虹素
产业收益
全球联谊
文献档案
功德公益
甯园商城
访客服务
分支联络
人才库
互访互学
甯商企业名录
名片库
信息港
古籍库
研究论文
华夏甯酒
彩虹素
文创产品
捐赠公示
慈善基金
甯园商城
寻根登记
园区服务
甯氏社区
全站
辽宁营口《辽南宁氏家谱》
2017-07-17
来源:
《
辽南
宁
氏家谱
》共分为三册,分别是《辽南
宁
氏家谱·上篇》、《辽南
宁
氏家谱·下篇》
《辽南
宁
氏家谱·历史踪影》。谱中详细的介绍了辽南九德公支系
宁
氏族人的渊源历史。以华夏繁衍为开篇,紧接着介绍了姓氏起源,全国
宁
氏的发展历史及生存现状,并着重介绍了璨烂的
宁
氏文化。下篇开始介绍辽南
宁
氏家族的发展历史,从繁衍变革史,到村史选粹,再到家族文化,功德榜等,将辽南
宁
氏起源发展记载的面面俱到。
《辽南
宁
氏家谱》为
宁
长占宗亲主编,耗时近十年,走访多个地区,其编著过程的艰辛不言而喻。在这里我们要感谢
宁
长占宗亲及其他编著人员,是他们的努力让宁氏后人有根可寻,有祖可拜。同时也呼吁全国各地的宗亲向我们提供当地一族的族谱及文史资料,以便我们更好的开展研究工作。寄送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红星路1号长江大厦906室。
附:
宁长占:忠情孝感四十年 追宗寻祖万里行萌生修谱愿望,先祖陵前立志
前人不修谱,后人不知古。家谱是华夏民族一种优良传统文化,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自孩提时代,我就常问大人:“我是哪里来的?”中学时期常问老人:“我的根脉在哪里?”我是怎么想起来编撰家谱的呢?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偶然发现不少族人根本不按照老祖宗留下的辈份犯字排辈起名,造成辈份排列混乱。当时,只想在本支脉范围内理顺一下。后来,发现其它支脉也存在同样问题。一天,当我来到先祖九德公坟墓遗址前瞻仰祭祀时,突然感觉有一种愧疚感与责任感,萌发强烈的修谱愿望,当即向先祖明志:尽毕生精力,编写辽南
宁
氏家谱,以敬祖先,不达目的死不瞑目!
志已立,重在行。从那下手呢?开始我想的简单:老祖宗一定留有家谱,找到这些老家谱,不愁编修不出来新家谱。但是,走村串户调查后,从大石桥市旗口镇丁家村(
宁
家围)只找到清光绪二十五年抄录的两本用于逢年过节摆放在供桌上祭祀祖先的宁氏“宗祠书”手抄本,每本二十几页,只记载始祖
宁
九德、
宁
夏氏以下七代按辈份排列的后人姓名,其它内容均无任何文字记载,且有些支系还残缺不全或者断续。严格讲,尽管是本支系始祖
宁
九德迁移东北后尚存的唯一历史书证,但根本不能视为正宗的族谱。我还走访了九德支系之外的其它
宁
氏人家,同样没有正宗详细家谱。无完整族谱,为修谱带来极大困难。
几百年的“真空”段和断档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长辈不知族系根脉来源,无法讲清本族血缘关系。待自己这一代人作古之后,具有丰富内涵、别具特色的辽南
宁
氏历史文化必将淹没在无垠的时空之中,这对于当今
宁
氏族人来说,是不可原谅的失职行为,上愧祖宗、下悔子孙,必将成为千古罪人;众多族人尤其是年纪较大者,也纷纷向我表达了修编一部完整家谱的期待。因此,挽救辽南
宁
氏历史文化,编撰《辽南
宁
氏族谱·
宁
九德支系》已是当务之急。
虽然一无老谱、二无数据,一切从零开始,时代的责任和族人的厚望,激励着我带着病体,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自费寻宗问祖的漫长征程。
南行北涉考访 万里追踪寻祖
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上拨乱反正,编谱考察工作由由原来地下秘密考察转入公开。开始考察重点是清顺治八年九德公随拨民潮来关东以后为主,后来,考察重点扩展到九德公以上至
宁
氏得姓、乃至人文始祖黄帝时段。我二OO二年退休后,决定以九德公为中心点,按照两大历史时空段,开展“上考”与“下考”。年末,我决定正式南下考察。
二00三年一月五日,首次南下考察,从胶东半岛第一站—烟台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开始,短短半个月,途经八省一市、行程五千余公里,重点考察了六个乡镇、十二个村,请教了四位史学专家,考察了两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拜访了六十余人。
二00三年十二月十一日,我又开始了第二次南行考察之旅。从
宁
氏得姓发祥地——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开始,访“九朝古都”洛阳,观晋南华夏墟地,祭临汾南郊尧庙,拜人文始祖皇帝,察江陵雾都重庆,探索“小云南之迷”,跨琼海直达天涯,考珠江口岸广深,考台海移民真像,追石壁移民踪迹。拜访黄帝陵,是再次南下的重中之重。我掺扶着老伴、打着手电,沿着石块磊起的台阶拾级而上,一步一步坚难爬行,登上桥山之巅,来到盼望已久的皇帝陵前!借助手电光,清晰地看到高大的黄帝陵!夜幕下的黄帝陵,庄严肃穆。我和老伴齐声呼唤:您的子孙前来看望您了!我俩在人文初祖像前点燃一柱香,代表辽南宁氏族人一起跪下向黄帝三叩首,以示敬仰之情,并特意在一古柏树下挖一把皇陵旁的沙土装在袋内,以示怀念,继承遗志、创造大业。我们终于完成了一项终身难忘考察、拜谒黄帝陵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任务!
二00三年阳春三月,我开始第四次北国“下考”,取得不少收获:仅齐齐哈尔市就查找带
宁
氏族人“长”字辈六十七人、“国”字辈一百四十九人、“兆”字辈二十多人、“永”字辈六十多人,经核查,其中多数为辽南
宁
氏后裔。除了南行北上、东访西察,我还广泛与全国
宁
氏族人联系,先后参加中华
宁
氏联谊会组织的“恳亲暨经贸交流团”,赴新加坡、马来西亚访问、参加在深圳举行的“第二届中华
宁
氏宗亲联谊会”、参加在河南省获嘉县召开的中华
宁
氏文化研讨会暨寻根祭祖大会等,在会上发言介绍万里追宗寻祖的情况,并先后当选为中华
宁
氏宗亲联谊会副监事长、副理事长。参加2014年6月份在京举办的首届
宁
商大会,10月份,在安徽举办的“全球
宁
氏商务文化安徽行”活动,并被授予世界
宁
氏文化研究院副院长职务。多方汇集资讯 收获硕果累累
家谱需要大量翔实数据予以支撑。我绞尽脑汁,采取一切可行的形式、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动用一切合法有效的手段,海选与精选相结合,千方百计收集所有能够为“谱”所用的数据。
走街串户。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主要利用周日和节假日骑着自行车,走街串乡,秘密调查考证。对于外市、外省的
宁
氏集中居住地,则利用节假日乘汽车、火车前往调查。在辽宁,先后实地考察了二十多个乡镇、一百多个村屯,拜访了二千余人,记录了十多万字的采访笔记。后来又北上吉林和黑龙江考察寻找失散族人。
电函沟通。电话、网络和电传、快递等是收集数据的有效窗口和最佳手段。这些年,仅电话咨询、联系达数万次,几乎每天都有家谱事宜电话往来,高峰时一天多达百余次。还通过全国地图和省市县地图,查找带“
宁
”字头的市、县、乡、村,然后以电话了解当地宁氏情况。还先后发送数千封信函、邮寄万余份“
宁
氏寻宗告示”,双方往来文字达数十万字。同时,专门配置电脑,通过互联网发寻亲告示、下载有关
宁
氏情况资料。
借助媒体。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编撰家谱引起东北三省媒体对极大兴趣。广播、电视先后以专访、专题节目等形式播发。十几家报刊,以“老汉走地球数圈修家谱”等为标题进行报导。“全球
宁
氏宗亲联谊会”主办的“
宁
氏宗亲网站”,登载辽南
宁
氏文章与资料。与《辽沈晚报》联系,自费刊发寻亲广告。黑龙江《生活报》刊登“
宁
氏后人冰城寻根”文章后,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当天晚上就接到黑龙江各地族人电话咨询,不到一个月,接到五百多个电话,其中属于辽南
宁
氏支脉和近亲的就有几十个,与一百多名“失踪”多年的宗亲人员取得联系,分离失散最多的达二百余年。这些宗亲看到报导后,有的拿着当天报纸和自家世系表给我打电话,有的一边讲,一边哭,那种情感,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二00五年十二月十八日中午,齐齐哈尔市八十岁的
宁
国臣来电:“今天是我八十大寿,晚辈正在为我祝酒,我高兴地将十一月十七日的《生活报》拿在手中,给您打电话。我正是您要寻找的
宁
九德之后裔。您真是办了一件大好事儿。现在我时常盼望有生之年回老家祭拜祖先、续上家谱、了其心愿。是您帮我实现了这一愿望!我代表全家向您表示感谢!”通过媒体宣传,收集到的宗亲情况达一千多人,与五百余名“失踪”多年的宗亲取得联系。
请求同行。据统计,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约有三百多个县区、近五千个乡镇和十多万个村屯,人口涉及一亿多,土地面积达一百二十多万平方公里。在这广阔的区域里,辽南
宁
氏宗亲南移北迁,分布十分广泛。要全部、起码大部分查找先祖九德公后裔,无异于大海捞针。如不查找,家谱中将形成很多空缺,留下诸多遗憾。我长期在司法行政部门工作,与省内外司法行政基层部门联系较广,而司法行政部门一大优势在于遍布城乡的人民调解网络,直通每个村屯。可以说,只要有
宁
姓的村屯,都在司法行政人员视野之内,这是查询的独特优势。但直接邮寄,数量太大,费用难以承担。我便通过北方四省区公安部门和向东北三省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的市级司法局基层科(处),将五千余份《
宁
氏寻宗告示》,利用开会之机,分别下发到乡、镇、办事处,发动司法助理寻找
宁
姓居住集中的村屯,了解当地
宁
姓情况,寻查失散的族人。同行与我非亲非故,但对此举十分赞赏,给予极大的支持,尽心尽力帮助查找。同行们说:“毕竟都是炎黄子孙,义不容辞!”
聚会宣传。为了加快进度,尽可能搜集更多的数据,我决定动员全族人员都来参与。二00二年末,开始策划以“聚会”形式召集族人代表共商修谱大计,至今已先后召开代表会、座谈会、讨论会等十多次。二00三年十一月三日,辽南地区
宁
氏人家在祖籍地小码头召开“首届辽南
宁
氏修编族谱座谈会”, 介绍修编族谱的意义和目的,考证考察
宁
氏历史文化经历,宣读
宁
氏起源、沿革渊源辞和《辽南
宁
氏族谱》基本构架。会前会后,全体人员到九德公墓地遗址拜祭近始祖。座谈会还决定组建“《辽南
宁
氏家谱》编撰委员会”,并对立碑、修建辽南
宁
氏纪念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大家纷纷表示,一定尽全力支持家谱的编写。
查阅史料。我从本地营口开始查起,逐渐向外扩展。四十多年来,先后到国家及北京、上海及北京大学、辽宁大学等二十多家省级图书馆,从编年体到传记、从通史到专辑,从事件到故事,共查阅各类历史资料千余份,家谱、地方县志达五十余部,民间谱牒达百余份。当听说首都图书馆古籍部珍藏着十多卷全国有代表性的宁氏族谱,他连夜赶到该馆古迹部,整整抄写了两天,达两万多字。后来,还到吉林大学古籍部,查到比较完整的“湖南三阳
宁
氏家谱”(两卷、三百二十页,约十万字)。
拜访专家。我除了求问书本、求问实践外,还用相当的精力到处寻师拜贤。先后拜访了中国社科院遗传研究中心袁义达教授、湖南省社科院何光岳教授、河南大学李玉洁教授、鞍山市谱牒界资深专家邵长兴、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侯鹏霄、……山东烟台市史志办吕福堂主任、山东省栖霞县博物馆李元章馆长等二十多位资深史学专家、学者,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在总体谋篇布局、具体操作运行中逐渐进入一个全新的境地。
考察古迹。陵殿、墓冢、寺庙、祠堂、碑坊、遗址等古迹就是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因此,编写族谍家谱,考证古迹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先后十多年的时间,我以考证“祖源、族源和姓源”为主线,沿着先祖足迹,对所涉及到
宁
氏历史文化的各类古迹进行了详细考察论证,重点考察历代祖先生活居住地、迁移路线、繁衍发展、历史沿革、风土人情,收集到不少鲜为人知的史实材料,并初步揭开了某些历史“热点”的神秘面纱,使家谱的“真实”根基更加厚重稳固。期间,二进获嘉县,特别考察了得姓始祖季亹墓和宁戚墓冢和祖源地获嘉县的武王庙,共考察先祖及名人陵墓庙二十余座,各种窟、寺、祠二十余座,历代碑刻八十余帖,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破析了大量历史迷团,为撰写族谱、续写
宁
氏沿革提供了重要依据。
硕果累累。历经四十余年,除台湾和西藏以外,我走访了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二百多个市(县)、区,数以千计乡镇办事处和自然村屯,访问万余人次;与全国及全球数以千计的
宁
氏族人实现互动;联系公安、司法、民政、史志、书馆近百家;查阅古书、谱牒等专业文史资料千余册;书写采访笔记数十万字;拨打联系电话数万次;印发寻找宗亲告示万余份、信函千余份;考察
宁
氏古墓冢、古庙、古宗祠、古碑百余座,拍摄照片千余幅;拜访专家、学者数十人;接受媒体采访十多次、投稿二十多篇;考察了八大古都、三皇五帝、四王故都、夏墟、商墟及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等
宁
氏先祖故居地;查找全国以“宁”字冠名的市、县、乡和自然村屯千余个;对与“小云南”七种说法有关的山东烟台、鲁西南荷泽、安徽凤阳、亳州、山西云中之南、山西大槐树、晋西南古槽运河、云贵交界处乌撒卫等进行了考察;走访调查了六、七处历代与先祖迁移有关的移民集散地;搜集了近百名
宁
氏历史名人资料;多次南巡、六访蓬莱、获嘉,四次北上,走遍大江南北、黄河两岸,跋涉黄土高原,南抵“天涯海角”、北达白山黑水、东临沿疆四海、西到大漠新疆,纵穿中原腹地,横贯陇海东西,几乎跑遍了全国,沿着历代先祖大迁移路线,逐条进行实地考察,总行程十多万公里,可绕地球几圈,获得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和珍贵的证据。所有这些,都为理清祖源、族源、姓源,修编和完善辽南
宁
氏家谱打下了良好基础。八方慨伸援手 宗亲族情融融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我虽是发起者、组织者,实际上,四十多年的调查考证,并非我一人所为,很多事情事靠族内各支系、支脉负责人、联络员、社会各界朋友、战友、同事、同行的热情支持,不少族人主动走访调查,无偿提供重要情况与资料。
全族上下大编谱。经过不断的发动,族人对修谱的认识不断提升,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在整个九德公支系内形成了浓郁的修谱氛围,掀起了全族上下大编谱的热潮。特别令人感慨落泪、终生难忘的是,有的不顾年高体弱,走村串户调查,有的病魔缠身,坚持考证调查,有的弥留之际交代子孙,将生前撰写的资料寄给编委会……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现了族人慎终追远的浓浓族情,凸显了血缘亲情的凝聚力。家居吉林市的
宁
国中患肝癌晚期,卧床不起,仅靠药物维持。一天来电说:“我就是
宁
九德后裔,您范‘长’字,我应该叫您叔叔,您为咱老
宁
家作了一件大好事儿,谢谢您!”他在病床上打电话了解部分情况记在本子上,临终前嘱咐儿子继续完成调查任务。一个月后,国中爱人将调查情况电告编委会。我望着几页电话记录,泪水不由自主流下来:族情亲情,血浓于水,天地之大,何以能比! 四十多年来,像长安、国中那样为家谱编撰作出重要贡献、因病故去的有三十多位族人。他们虽然不是战场上的杀敌英雄,但他们是辽南
宁
氏家族发展史上另一层意义上的英雄,他们的行为永远值得
宁
氏这一代乃至子孙后代学习与怀念。
公安机关大协查。从九德公走关东落户辽宁海城小码头村起,四百余年中,该支系部分后裔因各种缘故陆续外迁东北三省乃至全国各地及海外,失去联系。这一定数量的宗亲,单靠一人查找,几无可能。尽管通过各类媒体发布“寻亲告示”,但收效不尽人意。于是,我求助公安机关,利用现代人口户籍先进设施进行查询,由过去等回信、回音变主动寻找。重点是“绪长国兆永”这五个辈份在东北三省的分布情况。经过努力,终于感动“上帝”。省公安厅领导批准,营口市公安局布置工作人员全力协助查寻。半个月后共查询出一万二千人,将吉林和黑龙江两省族人住址情况全部查清。在东北各地公安机关大力帮助下,二0一0年春节前后的三个多月里,先后查找到九德公后裔六百余人,其中宗嗣二百六十多。
家庭支撑默无闻。我的爱人和儿女们就是我编撰家谱当之无愧的 “后勤部长”,对成功编撰家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到全国各地考察了解,到各地图书馆查找数据,涉及到巨额经费问题。我属工薪阶层,靠我和爱人工资生活。几年来外出考察,耗费颇多,家庭财政捉襟见肘,弄得债台高筑,家里水电常常被停。外出时,精打细算,卧铺不坐、酒店不住、一日三餐大多是面包加矿泉水。我俩几乎走遍全国,但考察之余,面对那么多的诱人的名胜古迹、旅游景点,摸摸干瘪的口袋,只能掠门而过、望景兴叹,带着遗憾踏上一个个新的考察之路。
二00九年春节,我们全家欢聚一堂,我对孩子们说:“通过四十余年的努力,家谱即将出版。除了社会和广大族人支持外,你妈功不可没,这个家谱功勋章有你妈的一半。”我以饮料代酒郑重地代表全体族人,向老伴说一声“谢谢你!”敬上一杯感谢酒,感谢她的无私奉献,感谢她的全力支持。四个子女,但为了家谱早日出版,不仅出力,而且尽最大努力捐助资金,帮我顺利完成考察、编辑、打印、印制初稿等工作。我端起酒杯巡视一下四个儿女说:这杯酒,流淌着爸爸四十余年的心血与汗水,流淌着隐隐作痛的辛酸与泪水,但更多的是无限欣慰的庆功酒水。爸爸也敬你们一杯,谢谢你们!
我在走访座谈中,无论走到那里,也无论是否本支脉的,几乎所有单位和个人,对我的行动都给以无私帮助和支持,特别是
宁
氏族人,听说编写家谱,激动、兴奋、渴望之情溢于言表,那一句句出自内心的殷切话语、那一幕幕感人肺腑的情景,激励着我更加废寝忘食,尽快完成这件族人厚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一部百万余字、饱含我近半个世纪和众多族人与社会各界单位、团体、人士心血与汗水的《辽南
宁
氏家谱》(九德公支系),即将印刷发行。这不仅是九德公支系的一件喜事儿,也是辽南其它
宁
氏乃至全国
宁
氏族人和辽宁谱牒界的一件喜事儿。目前,我们虽然还遇到资金等一系列困难,但是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更相信全体族人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我们一道共同努力,早日出版发行,完成这件有益于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好事!
阅读原文
阅读1643
分享
下一篇:
稷山县《西位村志》暨西位村宁氏家族发展史
上一篇:
第二届世界甯商大会邀请函
写评论...
发表评论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