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人们,大家好!前面我们讲了甯氏“九代卿族”“实承周礼”的故事。这是甯氏历史上第一个辉煌的时期。那么,接下来,我们将和大家分享甯氏历史上第二个辉煌的时代:岭南甯氏“五代七刺史”的辉煌历史。在这之前,先给大家分享两块碑。第一块是被喻为:岭南第一碑的“甯越郡钦江县正议大夫之碑”简称甯贙碑。第二块碑是“刺史甯道务墓志铭碑”简称甯道务碑。这两块碑,不仅为甯氏播迁、岭南甯氏“五代七刺史”,统领岭南数百年成为地方豪族提供了铁的证据,更是为国家研究岭南的地方史和民族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史料。甯贙碑,清道光六年在今广西钦州(原属广东)七星坪出土。公元 1939 年,为避战乱,移埋于沙坡村保存,1959 年掘出并收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甯贙碑出土后,经诸多专家考证。该碑撰述甯氏家族上溯源流,在南疆繁衍,甯贙 名字、籍贯,及其祖、父、兄的才学官职,其本人的才学、官职与军功,以及甯 贙的卒年、以及对甯贙的颂赞等等,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碑载:先祖甯逵,南朝梁武帝时任定州(今玉林)刺史,总督九州军事,陈朝时授安川刺史。父亲甯猛力为安州(今钦州)刺史,开国侯。兄甯长真“隋炀帝授于他,拥有与户部、礼部和吏部同样地位的钦州刺史,因有功于国,赐加参与处理国家的重大事务,钦江县开国公。后面又升迁“上大将军”、“右光禄大夫甯越郡太守”。而甯贙则历受“授大都督”,“上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正仪大夫”之荣。与史籍关于陈隋唐间岭南甯氏“相承为豪” 的记载相吻合,补充了史籍记载的不足。
而出土于民国九年的开元二十年(公元 732 年)唐刺史甯道务墓志,表明甯道务是甯璩之子, 甯长真之孙。志载, 甯道务先后任中襄州临漳令、龙州爱州司马、玉林牧、新州封州刺史等职。其长子甯岐岚任桂州始安主簿,仲子岐芨历浦丞。此外,据《唐书 · 南蛮传》载, 其家族中,南朝陈祯明间甯猛力袭安州刺史时,其胞弟甯暄治大廉洞,入隋任合浦太守。唐初,甯暄死,子甯纯任廉州刺史,后迁合州刺史。甯纯从孙甯原悌为唐永昌元年(公元 689 年)进士,官至谏议大夫。这与历史上记载的自南朝梁开始的甯氏“代承衣锦之荣”“相承为豪”相吻合的,为甯氏家族延续至开元年间的中唐时期,填补了史籍之所缺。另外,在甯道务碑是用坭兴陶所制,使坭兴陶的历史追溯到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至今已有1188年的历史。同时实证了甯氏家族,在承袭中原文化,推进环北部湾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甯贙及甯道务墓志均载其祖为冀州临淄人、均为甯逵后人。讲述了岭南甯氏“悲被发之异”,下江南投靠南方小朝廷的生动历史,以及甯逵是岭南甯氏家族最早的先祖的史实。为甯氏一族寻根问祖,厘清脉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另外,这两块碑铭所蕴含的浩瀚的内容,也为岭南甯氏的先祖世系,人物研究、社会贡献,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正本清源,拨正了甯氏是“俚人”“獠人”“越人”之说。也记述了岭南先祖入居蛮越,盘根岭南,“宣扬国化”,“抚甯蕃部。“德隆蕃邸”而世为俚帅。他们在传播汉族先进文化,促进汉族与俚人的融合方面曾起的重要作用。同时,甯贙碑碑文的书法艺术,笔锋流畅,线条优美,展现出隋唐时期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它不仅是文字的记载,更是一幅文化的画卷,折射出当时社会对艺术的崇高追求与人文关怀。成为了后人探索历史的重要窗口,载着无尽的故事,流淌在每一个热爱历史与文化及甯氏族人的心中。
从下一集开始,我们将基于,这两块碑的内容,逐步揭开岭南甯氏历史的纱幕,展现甯氏一族在岭南地区播迁繁衍、开疆拓土、传播文明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敬请期待。家人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