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氏家训》大讨论系列:
《甯氏家训》之置物有序
各位家人好:前不久,中国科技大学原图书馆馆长、知名学者甯业高教授,潜心为我甯氏家族整理了《甯氏家训》。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来信、留言表示看法,其中,褒贬不一,有的给予大大的赞,说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内容专业又简练,“三观”引领正确,高度体现了家国一体的家族厚教理念;也有的说过于简单,太传统。可见大家都在关心家训的形成及内容,也体现了家训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规是家庭的“基本法”,家风是家族子孙代代恪守家训、家规而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是一个家族最宝贵的财产,是每个家族成员自豪感的源泉,是每个家庭成员“三观”的基石。家风是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气质,是沉淀在我们骨髓里的品格,是我们立世做人的风范,是我们工作生活的格调;家风是民风社风的根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为此,我们将安排一些时间,就《甯氏家训》的最后定格,进行进一步的讨论,进一步的论证和修改。毕竟这是事关家族未来和惠及子孙、影响社会的大事。我们也将站在时代发展的立场上,本着根本、务实、切实可行、简单有效的观点。在借鉴和学习其他优秀姓氏及知名家训的基础上,列举优秀、列出观点、抛砖引玉,以供大家参考,讨论。最终确定《甯氏家训》。希望家人们,积极参与、不吝赐教!
本期为:《甯氏家训》之置物有序
置物有序,是持续教育的根基。从置物有序到有序社会,从恪守家训之置物有序,到习惯养成,到有序社会建设,是紧密关联而质变升华的循序过程,从人的娃娃坠地到走向社会,伴其一生、影响万代。
置物有序的字面意思,就是将各种物体,按照规则,有秩序的放置。古人对于家训的重视,既内化于心,亦外化于各种日用家居的物品上。长辈因操心后辈成长而立下的训诫教诲。长辈和先人把毕生的生活经验浓缩为通俗易懂的几句话,意在指导后辈们少走人生弯路。
俗话说“遗儿千金富贵,莫若良言一句”。留给孩子再多的荣华富贵,还不如给后辈们一句受益终生的哲理。
《钱氏家训》有言:“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内外六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想要家庭幸福,就必须建立良好的家规。家的里里外外都要干净整齐,长幼尊卑的次序也一定要严格遵守,这句话强调了秩序的重要意义。
《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每天早上早点起床,打扫房间庭院,让居住的地方里里外外都干净整洁。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早点起来把自己居住的一亩三分地打扫干净,这不仅可以看出一个 人是否勤奋自律,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居住的房间就是他内心的映射。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一项研究就曾发现:幸福感强的成功人士,住所通常干净整洁;而不幸的人往往生活在凌乱和肮脏中。
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缺少建立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孩子的智能就无从建构。孩子对井然有序的环境有着天然的敏感,整洁、规则、有序的生活环境才符合他们的内在秩序感,置身其中孩子才会感到舒服,才会产生安全感、归属感的心理体验,反之则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因此,在家庭中,通过不断练习凡物归位,孩子体验并创造的是环境的秩序和条理。
亲自养育孩子的父母都有体验,孩子被带到杂乱无章、陌生的环境中时,往往会哭闹,尤其是2岁到4岁的秩序感敏感期,孩子对场所、顺序、所有物、约定、习惯等秩序感有非常固执的要求。有研究显示,如果孩子在三四岁时培养了良好的生活秩序习惯,6岁之后在人际交往中就会表现出自如与和谐。因此,整理收纳的细节,其实是顺应孩子与生俱来的秩序感,创造整洁愉悦的环境,是培养孩子有序、合理的生活习惯尤为重要。
以教孩子从小学会“双归”为例,凡物归类,用完归位,有了理念还要有耐心的训练。父母若知道孩子犹如一个巨大的感官,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周遭的世界,从小生活的环境是整洁有序还是混乱不堪,物品摆放是井井有条还是杂乱无章,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育,就不会任由孩子的环境胡乱堆放玩具书籍,因为“孩子最初看见的东西,会变成他的一部分”。
韩国一位整理师去一户人家整理儿童房,惊讶无比:
到处堆着乱七八糟的书和玩具,衣服随意挂着,书桌上满满当当的,还养着三只仓鼠,房间里的味道一言难尽。
孩子妈妈抱怨:「整天逼着他读书,就是不爱读,唉,没办法!」
在仓库一样的房间里,孩子怎么可能静下心读书呢?
整理师开始清理,后来孩子也加入进来,扔掉废品,收纳好有用的东西。几小时后,房间干干净净又整整齐齐的了。
孩子满心欢喜地坐到书桌前,津津有味地拿起一本书读起来,甚至忘了整理师的存在。
只是通过整理,就能让孩子集中精力地学习,多么神奇!
图片来源:《想飞的钢琴少年》
哈佛商学院调查发现,课桌干净、整齐的孩子往往成绩优异、性格开朗、做事专注有耐力。而经常丢三落四、拖拉懒散的孩子,基本都没有整理的好习惯。
日本就很注重「收育」教育,从小培养孩子整理的好习惯:
玩过的玩具放回原处,培养秩序感;
自己整理第二天要用的书包,出门前更从容;
及时清理书桌和房间的杂物,在整洁的环境里学习,效率更高。
整理不但能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律能力,还在潜意识中整理内心的情绪垃圾。
孩子会整理物品,才能梳理知识;
规划好空间,才能规划好人生。
教育家叶圣陶说: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
拉开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从小养成的各种习惯。
其实,置物有序,看似小细节,却有着大能量,对孩子生命的影响意义重大,具有造就或者摧毁孩子的能量,对成人更是如此。
曾经听一个到德国学习过职业教育的老师说起,每天完工下班之前,德国师傅都会要求清理作业面,把所有的工具和材料归位,“几十种大小工具全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有一样找不到,就不能下班”。刚开始他有点不理解,既然明天还要接着用,干嘛如此浪费时间?但每天来到工厂都面对一个整洁有序的环境,要用的工具举手可得,工作效率反而很高。
前不久,参加世界制造业大会,安徽海螺集团通过流程秩序绿色再造、数据化赋能,通过运用移动物联、传感监测、三维仿真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牵线搭桥”,一体化打通生产管控、设备管理、安全环保和营销物流等所有核心业务,将智能技术全面覆盖从矿山开采、熟料煅烧、水泥粉磨、余热发电、质量控制到产品发运的所有生产环节,在行业率先建立“一键输入、全程智控”的生产模式,并与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危废固废等环保系统实现无缝对接,综合效应明显。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排放消耗,形成了自有的水泥智能工厂系统解决方案,目前已在集团下属38家工厂推广应用,年增效逾10亿元,减排二氧化碳750多万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可见,特别是在信息化的今天。秩序就是程序,秩序就是生产力。
家何其庞大,再小的房子,也要容纳一家人生活所需的各种物品和设施,缺一不可;家又何其狭小,再大的房子,也总是被陈年累月的家具用品挤满、没有多余的空间。因此,无论家的空间是大是小,物品的管理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物品管理是否有序,直接影响到家庭环境的整洁、美观和舒适,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生活效率,影响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
将《甯氏家训》,从置物有序延伸到社会就是社会人规则,就是长幼有别,就是更大的课题。
《弟子规》中有“首孝悌”的讲法,还有就是“兄道友,弟道恭”。首先要做到孝,然后再做到悌。“悌”有两方面的理解,一是在家庭中,面对兄长,弟弟妹妹应该恭敬、服从、配合;做为兄长,要对弟弟妹妹关心爱护,并指导他们的人生成长,这是兄长的职责。
“悌”另一层含义就是在社会当中要长幼有序,这是晚辈对待长辈的态度。《弟子规》在分篇章中讲到“入则孝,出则悌”。为什么守这个道呢? 孔子曾在《孔子家语》中讲:长幼无序,天下大乱之道也。为什么会天下大乱?因为进了社会,在团队工作以后,在领导位子的人就要管理下属,而员工都要服从领导管理,否则团队就乱了。总之,“长幼有序”的道理与国家无关、与民族无关、与阶级无关。无论跨国公司,还是国内公司,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是如此。对待老年人的态度最能够勘验一个民族的良心。习总书记说:“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离退休老同志,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孔子人生三大理想之一就是“老者安之”,用现代语言讲就是: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用,老有所为。无论是从社会的还是家庭的角度来说,把老人安顿好,老人家安心了,年轻人的心会更安。
尊老精神是一个民族无穷的力量源泉,更是一个民族厚德之体现。每个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我们现在对待老年人的态度,就是下一代将来对待我们的态度。让我们从居家生活的孝悌精神做起,培养尊老爱幼的行为习惯,进而形成自己的淳良家风,代代传承!
《甯氏家训》,从置物有序开篇。您有何见解呢?您能给出一些置物有序的原则吗?
欢迎您留言探讨!来信邮箱:3524449368@qq.com
附:甯业高教授的《甯氏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