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武与孙中山

王智华
2019-09-12
来源:民革中央网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者、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在领导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东北地区的革命斗争,他各个时期的东北革命战略和策略主要由宁武来执行和完成的。宁武是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坚定追随者和实践者,是东北民主革命的先驱。

一、敬仰孙中山、向往革命

宁武,曾用名宁梦岩。1885年出生于奉天省(今辽宁省)海城县响堂乡苗官屯的一个农民家庭。宁武的家乡地处辽南地区,是中日甲午战争、沙俄庚子入侵和日俄甲辰战争的主战场。帝国主义列强疯狂侵略,清朝政府昏庸腐败的苦难现实,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开始具有了朦胧的爱国之情。曾被沙俄军队掠去做苦役的遭遇,更使宁武切身感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其反帝爱国思想因此得以较早萌发。

宁武在海城县三育中学读书时,在进步教师的启蒙和教导下,立志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他的爱国思想一开始就与奋发图强、拯救祖国联系在一起,并有意识地关注有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时事,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1904年下半年,他在上海基督教会出版的《万国公报》上,看到孙中山反清事迹报道,特别是编者按写道:“偌大的清朝,由于政治腐败无能,有青年掀起革命运动是很自然的……”。由此,孙中山名字和革命词句深深地印在宁武的脑海中,并激发了他敬仰孙中山、向往革命的热情。随后,年少的他参加了对抗清廷和土匪的海城县联庄会,做宣传鼓动和对外联络工作,在抗税抗捐斗争中得到了锻炼。

内忧外患的国情,使这位农家子产生了朴素的救国救民愿望,孙中山和革命的烙印,使他的爱国思想增添了革命的色彩,并通过参与联庄会活动加以实践,以后的发展证明,孙中山对他决心献身民主革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甚至有着直接和决定的影响,宁武的爱国思想和革命意识盖伏根于此。

二、联系孙中山、加入同盟会

1907年,清廷对联庄会进行镇压。宁武为躲避抓捕离开家乡,进入省城沈阳(奉天)的盛京施医学院读书。在省城就读期间,他不断地接触了新事物、新思想,反清救亡意志愈加坚定。尤其是日益景仰和崇拜孙中山的革命精神,使他不放过任何机会寻觅。一天,他偶然在英国人办的《通闻报》上发现孙中山正在美国旧金山的消息。为躲避清政府对寄往国外信件的严密检查,宁武用罗马拼音字,试探地给孙中山寄去了一封信,他在信中提出自己是爱国青年,有迫切参加革命的愿望,以及怎样才能找到同盟会等问题。两月后竟收到孙中山的复信:“东三省有你这样爱国青年,愿意做民运事很好。虽然我身居国外如彼此晤面,为了国家当共同努力。同盟会总部设于日本东京,你可和徐镜心联系,他是日本留学生,正在为革命而奔走,现在奉天教育界,尽管和他谈你所愿谈之事,参加同盟会他可以帮你。”

孙中山的复信,使宁武激动不已,后来在奉天师范学堂找到了徐镜心。1908年5月,由徐镜心、左雨农介绍,23岁的宁武秘密加入了同盟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思想和行动上也由局限性的自发抗争向民主主义革命发展。

在同盟会的组织领导下,宁武积极参加广泛的宣传鼓动工作,特别在青年学生和新军中传播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先后参与了省城的抗捐罢市的反清运动、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等。他还利用所学的医学专业,在凤城以开设医院为掩护,联系当地驻军的中下层军官,培植革命力量。

联系到孙中山,加入了同盟会,给了宁武极大的鼓舞和启迪,推动着他由热血青年向自觉的革命党人的方向飞跃。匡时济世之爱国理想和志向也升华为实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其本人亦成为东北早期民主革命思潮的宣导者,为这一地区的武装革命打下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基础。

三、追随孙中山、武装起义

1911年,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响彻中华大地,革命的浪潮已波及到到清王朝的“龙兴之地”。7月,奉天同盟会召集会议,责成宁武秘密联络辽南、辽东等地的联庄会首领,扩大武装斗争力量。武昌起义的炮声,极大的振奋了奉天的革命党人。他们迅速成立了“联合急进会”,推举蓝天蔚为关外革命军讨虏大都督,张榕为奉天省革命军总司令,按地域划分委任东西南北中五路军的司令,宁武为中路军司令,实施军事行动。

由于投机分子告密、反动势力的欺骗和镇压,革命党人在奉天省城的起义计划屡遭挫折。但南路军司令顾人宜在庄河武装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在东北的第一枪,随即,中路军司令宁武在凤城白菜地乡组织了民团起义,策反了清军巡防右路管带邵兆中,打响了武装斗争的第二枪。两声正义枪声犹如号角,唤来了辽阳、海城、铁岭、开原、昌图等地密集的起义枪声。

宁武为集中力量,进攻凤城和丹东,单枪匹马地到东路军驻地平顶山联系和布置下一步军事行动。不幸在此遭敌军重围,待他策马杀出包围圈时,马匹因伤流血过多而死,所领导的中路军也转移它处,宁武只好化妆就近登上火车返回奉天省城。

此时的省城正陷入恐怖之中,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指使张作霖制造骇人听闻的“奉天大惨案”, 张榕等248位革命党人惨遭屠杀。残酷的镇压并没有把革命党人吓倒,为打击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宁武与同志们密切配合,在一个夜晚里切断了全市电灯线路,出其不意地在四关城门竖起了象征革命的十八星旗,引起敌人的极大恐慌,鼓舞了革命党人的斗志。

由于张作霖成为镇压革命的急先锋,宁武着重瓦解其势力,急欲除之而后快。先是策动张的旧部营长李子元在新民倒戈反正,后是鼓动张的手下王东海、王实英叔侄二人弃暗投明,王实英是张作霖的马弁,刺杀未遂而壮烈牺牲。其叔王东海营长化悲痛为力量,率部在营口起义成功,宁武得知起义官兵军饷不济时,便筹集5000元现款亲自送去,并在检阅这支队伍时激励大家:要为推翻封建王朝,建立以民为贵的共和国而竭力奋斗!

四、襄助孙中山、继续革命

辛亥革命后,宁武响应孙中山“要继续革命,声讨袁世凯,建立共和国”的号召,在烟台、天津等地参加了讨袁的“二次革命”。随后,在孙中山“谋第三次革命,当于东北数省培植根基,此为犁庭捣穴之计”指示下, 把革命据点设于大连,担任了大连“东北支会”召集人、“北方革命行动委员会”副会长,培养革命军事人才,向东北各地派遣会员骨干,为组建东北革命军、东北革命青年军献计出力。

1914年7月,宁武等二人代表大连革命机关,到日本东京参加中华革命党成立大会,拜谒了孙中山。孙中山对来自东北的同志格外器重,促膝长谈,共议匡复之事。痛斥原组织严重不纯,人心涣散的现象,阐明了重组新党,拯救革命的意义。宁武亲聆教导,深为折服,更加坚定了跟随孙中山继续革命的信念和决心,与陈其美、戴季陶、汪精卫等二十二人一起宣誓入党,成为中华革命党最早党员之一。

宁武在日期间,向孙中山提出先黑龙江后吉林、奉天的进攻建议。把旧军队整旅、整师策反过来,从东北给袁世凯背后一击。孙中山对此极为重视,委任宁武为东北地区军事筹备委员,首先策动黑龙江省督军朱庆澜起义。

回国后,宁武利用其夫人与朱庆澜夫人同乡同窗的关系,多次登门拜访恳谈,通过宣传孙中山的思想和主张,揭露袁世凯的阴谋和野心,使朱庆澜将军彻底放弃对袁世凯的幻想,毅然决然表示护国讨袁。孙中山闻报,为之振奋,即派来蒋介石、丁仁杰二人协助宁武具体筹划举兵事宜。不料朱庆澜部下许兰洲师长被袁世凯收买,率兵哗变,将军被迫出走。混乱之中,宁武在掩护蒋介石等人安全撤出后才脱离险境。这次起义虽功亏一篑,但他愈挫愈奋,又投入到黑龙江省另一个驻军旅长巴英额的策反工作之中。

袁世凯称帝失败而亡后,北洋军阀控制北京政权。孙中山力主军事北伐,但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采取了较为现实的分化敌人“临机变计”,联合皖奉两系夹击直系,1919年末派宁武回东北说服张作霖。他肩负重托,摒弃前嫌,以孙中山人格魅力和对形势分析判断,对张作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之心悦诚服。最终促成了粤奉南北击溃直系,迎接孙中山北上的局面。

五、钦佩孙中山、与时俱进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在会上宣布改组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负责东北国民党党务的宁武作为东北地区的代表参加了大会,他目睹盛况,倍受鼓舞。会下,孙中山单独找宁武谈及国民党改组的重要意义,指出“本党既经改组,一切要学习共产党的组织纪律”,“中国革命必须学习苏俄,反帝反封建是我们今后的革命主张”,“要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实现中国成为一个进步富强的国家”。鼓励他“老同志仍要以已往的革命精神,努力以求实现革命的成功”。

宁武通过历史的回顾和反思,深刻意识到了孙中山一心拯救中国,在屡遭挫折的情况下,开始了新的追求和探索。认为“中山先生所以能作出这样的决策,一个是实际斗争的教训,一个是共产党的帮助”。“这也是孙中山先生一生领导革命,从现在起有了新的转折点”。 所以他对孙中山不断进步精神更加钦佩,决意秉承。表现在实践行动上,就是坚决拥护三大政策和国共合作,坚决执行大会制定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宁武作为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坚定追随者和实践者,与孙中山一同走过的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闪光道路,也具有了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这为他后来成为国民党左派、与共产党亲密合作、接受共产党领导、践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阅读7421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