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在不同时期有四条与世界不同人民往来的通道它们分别是以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中国沿海为主要枢纽的海上丝绸之路;西南经印度半岛的茶马古道;武夷山起点到俄国的万里茶道。中国的这几条古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其中的三条路进行了考察它们分别是中国境内的沙漠丝路考察(1999年7月20日至8月22日)从威尼斯到大阪的海上丝路考察(1990年10月23日至1991年3月9日)、苏联境内的草原丝路考察(1991年4月18日至6月17日)唯一没有考察的就是中国西南经印度半岛的茶马古道。
中国人将茶融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古已有之,而从唐代开始,茶成为中国人的“国饮”;几乎同时,中国茶就与中华文化的其他方面传到了其他亚洲国家,最典型的就是日本。16世纪,随着欧洲人的“大航海”,中国茶影响更大。最初到达亚洲的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在于中国人的交往过程中虽然知道中国茶,但是并没有把茶当做像陶瓷、丝绸、香料一样作为大宗贸易品与交易物。反而是后来居上的荷兰人,选择另辟蹊径,将茶从亚洲饮品变成欧洲饮品。随着欧洲人大量移民北美,欧洲人的饮茶文化也被移植到美洲。现如今,我们茶叶生产及其生产、加工技术由此更迅速传播全世界,从而使全世界现已有60多个国家实现人工种茶,年产茶400多万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民普遍饮茶,茶叶成为了惠及40对亿人的大众化健康饮料。
“茶道”是日本最引以为傲的民俗传统,日本人吧茶道视为一种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和进行社交的手段。日本盛行的茶道有抹茶道和煎茶道,都源于中国,在传播和成型过程中与中国海商密切相关。日本的抹茶,要从宋元福建斗茶之风讲起。宋代的“斗茶”风俗辗转流传到日本,成为日本茶道兴起的重要契机。日本茶道草创与镰仓时期和室盯的前中期,相当于中国的南宋、元和明的前半期。
日本抹茶道以“饼茶”为载体,煎茶道则以明清时期盛行的“散茶”为载体,以明确时期闽南人文精神为背景(以黄檗禅风为典型),形成于18世纪,学者腾军在《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中指出,日本煎茶文化形成主要有两个动因首先是源自于这一时期的日本思想宗教界对旧宗教的批评和对明清黄檗宗思想的吸收。其次是源自于这一时期日本茶道对抹茶道的批评和对明清茶文化的吸收。它以中国明代文士茶的思想倾向、艺术表现、审美特征为精神楷模,以唱起贸易传入的中国茶书为理论依据,以唱起唐人贸易传入的明清茶具为物质依托,以日本子创的煎茶、玉露茶为展示载体,以18世纪新结成的文化阶层的雅集为表现空间,创作出了一个崭新的、精彩的艺术形式。
18世纪以后,英国不断以武力挑战荷兰的海上霸权。并且开始排除船队直接到中国采购茶叶。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这种巨额的贸易中赚取了惊人的利润,除了茶叶之外,茶具的生产和饮茶时调味用的牛奶和糖的消费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茶叶饮料进入英国社会之前,英国人主要消费的饮料为酒类,这种生活方式无法适应工业生产的工作节奏。茶叶彻底改变了英国人依赖酒精的生活习惯,同时还改变了英国人用餐习惯,它甚至起到一个助推英国工业革命的作用。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工业的饮食产生了变化,来自东方的茶,来自加勒比地区的糖加上本地的牛奶,与传统的面包为伍,成为英国产业的生活方式。独特的茶歌与下午茶,已经成为英国人的生活新方式。饮茶更是成为了文学家和画家纷纷创作的新主题。
唐代以来,由海路与中国产生关联的许多国家对“茶”的发音,多由闽方言“tay”逐渐演变成而来。英语“Tea”,法语是“The”,德语是“Tee”,西班牙“El té”,意大利语是“Tè”,荷兰语是“Thee”。可以看出印欧语系中相关的“茶”的发言都与闽方言有关联。这种语言现象说明由海路传入茶叶的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与中国海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最早传入欧洲的茶是绿茶,慢慢的红茶也传入欧洲国家,中国红茶的鼻祖是产于武夷山的正山小种,香浓色重。中国红茶对荷兰、比利时等在内的北欧国家的饮用水有很大的改善作用,中国红茶随机风靡英国皇家乃至整个欧洲。
当英国人乘坐着“五月花”来到北美的时候,也罢饮茶习惯传播到美洲。约百年之后的1767年,人口不多的北美竟然消费茶叶近90万磅(合400吨)。18世纪,新兴的北美也成为中国茶叶的重要消费地域,茶叶走私猖獗,这可大大侵害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利益,进而损害了宗主国英国的利益。1773年英国政府给予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北美殖民地垄断茶叶贸易的权力。这自然引起了北美人民的强烈反抗。北美人们以“波士顿茶事件”来表达对英国的决裂精神。
1773年12月,一群化装成印第安人的波士顿茶党成员,爬上停泊在波士顿港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将342箱茶叶倒入大海,船上的茶叶正是武夷茶。波士顿的斗争赢得北美各地的响应,纷纷成立抗茶会,以不喝茶来表达切断北美与英国文化、政治、经济联系的脐带。倾茶事件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3年后的176年,美国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