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宣威甯氏源流
明永乐年间,季十四郎法席公袭元帅招讨职,奉命镇守黔滇边境(云南平南至贵州威宁)。数年后调守济南府,定居叶县百余年(按:应为“掖县”,即今莱州市)。明崇祯初年贵州动乱,先祖高、龙、贤三兄弟,随黔宁王自鲁入黔招讨,高祖出任乌撒卫(今宣威城)前所千户。
明末清初时局不安,仨祖隐居北门外甯家院,至乾隆后期定居西泽乡。高祖后裔开枝散叶,繁衍庞大支系;龙祖徙江川县后,因遭瘟疫人丁不旺;贤祖居下堡街,后裔在清末民初时颇有权势。
(2)世系字辈
高祖于明末从山东入云南,迄今四百余年,传17代。前六世系:高一登舟一世智一元相一翰卫一周模,至七世彬、谈、仁、佩四兄弟,迁居宣威西泽乡,创建甯家湾麻塘地老住场。
三阳老谱字辈:“天世志汝思,文伯以惟时,隆明功德显,泰定俊豪资,忠顺兼勤敏”。西泽乡原字辈:“学尚伯功德,显有则汝师,存孝兴子道。”1930年宣威字派稿:“维学尚伯功德显”。1999年重订80字辈。
(3)族谱修订
清咸丰七修三阳族谱时,以明初季十四郎调贵州为宣威始祖,把已参编的“明功德显泰定俊豪”字辈都推作其后代,致使世系接续不符。宣威十世学麟另撰《宣威甯氏字派稿》,将三阳字辈省去“泰定俊豪资忠顺兼勤敏”10代,增补由贵州迁山东200年之空缺,以“维、学、尚、伯、功、德、显”作为宣威字派稿。因未经全族认可即捐印赠发,造成前抄本与后印本并存,字辈“泰定”与“有益”并行。
1999年再修新谱,侧重正本清源。以高、龙、贤为始迁祖,高、登、智、元、卫、周、朝七代,以抄本为据;周、朝以后,以碑记资料、分支谱册及分布现状誊录记叙;源流有据者记述于谱,无据者暂缺待考。现已出世字辈,客观记录不作更改;以后字辈,按新订80代谱名统一推行:“高登智元卫,周朝武维学,尚伯功德显,友益则汝师,存孝兴子道,昆仲同怀之,瑞堂启光耀,振华必可希,敏行宏建树,叔季相勉励,献策勤传书,守仁兆安吉,祖惠何浩如,旭焕昭广宇,发祥在东亚,育秀乃若斯。”
2、迁徙分布状况
(1)上堡街高祖支系:
高祖子孙两代单传,至四世有元相、元辅、元翼、元佐、元赞、元臣兄弟六人。
清康熙时,有一支移居圩里头,朝字辈于乾隆时迁会泽大井乡大水塘,后称甯家村;嘉庆时,武字辈迁马街,后称甯家营;另有分支迁马街油房头、三家村、乐卡等地。
四世元相生三子,后裔除留居祖地县城北门或西泽乡甯家湾,其他分居来宾、文兴、得禄、马戛、落水雷营、热水述迤,也有的外迁富民县、昆明大板桥、威甯等地,还有的远徙四川会东县。入仕者,有清末府、州贡生及乡饮宾。
四世元辅后裔,乾隆时徙四川会东县发庆乡甯家坪、会理外北乡大湾营,成为当地旺族大户。另有徙宾川者。
四世元翼后裔,分居宝山、阿都、盘县、沙乌戛、荣盛、黄泥坡、鹦哥咀,有的迁会泽、摩戛及倘塘、大水塘、龙潭等地。
四世元佐后裔,分居北门甯家院、普立乡、老场及水城县等地。
四世元赞后裔,康熙以后,分居宝山、文兴或留居龙场平川,其后有迁盘县、水城者,有迁普立、河谷、迤直、格宜、普立、都座,文兴、上堡街者,还有迁昆明金殿者。
高祖支系,除元臣无后之外,还有的散居格宜格香河、田坝镇米田甯家村、格宜大兴、宝山虎场、普立基都、田坝镇、品底、凤景、西泽吴家湾、德禄色空。另有小支迁东山法着、擦耳岩、海岱乐所等地。
(2)江川县龙祖支系:
龙祖于明朝后期迁江川县白马营,几经瘟疫,人丁不旺,邀来黄姓居住,后称黄营。其后分二支,一支留居黄营,因碑记毁损世系失考。
现存祖碑二块:一块辛亥年立,首代称“明故高祖甯智”,次代称“鲁祖甯泉、香祖甯景”,三代称祖考妣共十人,四代称显考妣男十九人女八人。另一块为民国六年立,述及始祖随黔宁王入滇,落业宣威州,后又移居江川县西山乡白马营创业,载六世人名。此二碑无法衔接,难以考证其相互关系。
有一支迁居早街(江川八景之一“峭石温泉”),始祖甯鉴,墓碑建于明万历甲午年,后代世元碑建于万历丙辰年,世科碑建于崇祯九年。清光绪丁酉科云南举人甯棋康,为其后裔。
江川甯氏,还有散居澄江、玉溪、华宁、峨山、宜良、晋宁者,亦因早年躲避疡子病(鼠役)而远迁蒙自、开远等地,现状不明。
(3)下堡街贤祖支系
贤祖生子国升,第三代良璧、良玉。
良璧后裔,雍正时迁西泽乡甯家湾店子上,乾隆时迁落水迤多乐,繁衍500余户。分居晋宁、马戛、务德、倘塘发赛、县城大令卡,以及落水极乐、甯家营等地。学麟为清末贡生,撰有《宣威甯氏字派稿》。
良玉后裔,主要居于下堡街。有三支分迁会泽县待补镇、东川拖布卡、会泽大井乡福桥冲;另二支分迁富沅县的中安、后所;亦有移居上堡街、虹桥、灰洞者。
下堡街虽然人户较少,但辈分较高,且是族中较有权势的支系。贤祖后裔周德,从上堡街财神庙迁龙潭店子上,后世甯维忠为光绪时乡饮宾,其后分居打鸟、拖克、庆发、述迤、响宗及十八寨等地。
(摘自《宣威甯氏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