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甯氏宗谱

2018-04-11
来源:世界甯商网


   《湖湘甯氏始脩譜叙》原文

古有宗法職在小史惟於宗藩世室而維持之後宗法廢漢興士大夫之家欲以繼前人之功勳別世族之貴賤有事譜牒隋唐選舉以及婚姻必由此考是圖譜有局有官其制詳且明也五季以來宗法大壞宋脩唐史著宰相世系去百家士大夫家皆自為譜元脩宋史惟趙宗室我朝脩元史而宗室不可詳矣夫世道之降如是宗室不详如是況家譜乎余家世自衛之裔散處天下大宗失其真傳譜牒罹於兵燹每觀歐蘇譜法未嘗不動於中矣兹良讀春秋戰國列傳又不得不為之興感 自念先祖諱卿仕元襲元帥守衡陽元社既屋世官亦失隱居衡陽玉蘭村者諱倫良之祖伯大宗也遷祁陽馬江埠者諱榮良之祖父別世而為小宗也徙邵凹頭者諱道可良之從高祖別世而謂之小宗良宦游四方遇同姓未嘗不以先世為問曩過陝之清水縣一舍許忽一官拱立道旁迎候曰儒學教諭河南滎陽甯譯專竢叩其故昨夢同宗顯宦過我待旦公之報劄至焉故敢遠迎予意豈非祖宗之靈俾明世系乎詢其上世亦莫知也於是重為慨嘆益以譜牒為事歷考古之經傳倣歐蘇譜例遂以圖譜為一卷自河南遷衡陽析邵至祁為二卷吾家世多義兒別之為三卷凡吾氏見之於經傳子史者其學行智勇忠孝節義有足尚者錄之為四卷有宗譜族譜外譜義譜之分特以隨宜復以所授誥勅及先世墓誌銘表塋圖以次附於後曰文獻錄於戯譜者家之史也尚乎紀實信以傳信直使子孫有知不以誇矜為曜豈敢效崇韜拜汾陽之墓正倫鋻城南之河取笑於世耶又聞歐公有云作譜在子孫之貴顯者使貧晦有所仰則良忝由進士歷事三朝苟以世祚略而忽之則後人益無所據是以略其闕而詳其所知以成是牒惟我子孫皆當推自我祖之心為心振振繩繩大光斯譜實予所望其有發揮戒勉之言尚有俟於大人君子也  

賜進士第浙江布政使司左布政使  前行人司行人二十八代孫良謹述

  1、湖湘甯氏始脩譜叙

   古有宗法,職在小史,惟於宗藩世室而維持之,(瘚)後宗法廢。漢興,士大夫之家,以繼前人之功勳,別世族之貴賤,有事譜牒;隋唐選舉以及婚姻,必由此考。是圖譜有局、有官,其制詳且明也。

   五季以來,宗法大壞。宋脩唐史,著宰相世系,去百家,士大夫家皆自為譜。元脩宋史,惟趙宗室;我朝脩元史,而宗室不可詳矣。

   夫世道之降如是,宗室不详如是,況家譜乎?!余家世自衛之裔,散處天下,大宗失其真傳,譜牒罹於兵燹。每觀“歐蘇譜法”,未嘗不動於中哉!兹良讀春秋戰國列傳,又不得不為之興感。

  自念先祖諱卿,仕元襲元帥,守衡陽,元社既屋,世官亦失。隱居衡陽玉蘭村者,諱倫,良之祖伯,大宗也;遷祁陽馬江埠者,諱榮,良之祖父,別世而為小宗也;徙邵凹頭者,諱道可,良之從高祖,別世而謂之小宗。

   良宦游四方,遇同姓,未嘗不以先世為問。曩,過陝之清水縣一舍許,忽一官拱立道旁迎候曰:“儒學教諭,河南滎陽甯譯專竢。”叩其故,“昨夢同宗顯宦過,我待旦,公之報劄至焉,故敢遠迎。”予意,豈非祖宗之靈俾明世系乎?!詢其上世,亦莫知也!

   於是重為慨嘆,益以譜牒為事,歷考古之經傳,倣“歐蘇譜例”。遂以圖譜為一卷;自河南遷衡陽,析邵至祁為二卷;吾家世多義兒,別之為三卷;凡吾氏見之於經傳子史者,其學行、智勇、忠孝、節義有足尚者,錄之為四卷。有宗譜、族譜、外譜、義譜之分,特以隨宜。復以所授誥勅,及先世墓誌、銘、表、塋、圖,以次附於後,曰文獻錄。

   於戯!譜者,家之史也。尚乎紀實,信以傳信,直使子孫有知,不以誇矜為曜。豈敢效“崇韜拜汾陽之墓,正倫鋻城南之河”,取笑於世耶!

   又聞歐公有云:“作譜在子孫之貴顯者,使貧晦有所仰。”則良忝由進士,歷事三朝,苟以世祚,略而忽之。則後人益無所據,是以略其闕,而詳其所知,以成是牒。

   惟我子孫,皆當推自我祖之心為心,振振繩繩,大光斯譜,實予所望。其有發揮戒勉之言,尚有俟於大人君子也。

   賜進士第、浙江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前行人司行人、二十八代孫  良謹述

   注  释:

   宗法:宗法制度,源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至春秋时期臻于完善。            

   小史:小官名,掌邦国之志﹑贵族世系及礼仪等事。也是当时的巫职之一,有巫史、巫师之分。

   五季:唐亡后,相继出现五个朝代,割据十个政权,史称“五代十国”。

   衛:春秋时代诸侯国之一,衛為甯氏之宗國,在今河南省获嘉县境。

   散處天下:甯氏仕衛九世為卿,至甯喜被诛灭族,遗族从此散失。

   欧苏谱法:北宋名家欧阳修和苏洵,各自编制《家族图谱》,横排世系,纵贯时间。

   元社既屋:指元朝灭亡。社屋犹社庙,是王朝倾倒之代称。

   曩nǎng:昔日,以往,从前,曾经,过去的,有一次。

   陝之清水縣一舍許:清水县在今甘肃,史属陕西;旧时的行军里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儒学教谕:儒学始于汉盛于元明清,为官学基本形式。县儒学置教谕,相当于教委主任或县学校长。

   竢sì:通假字,竢同俟,等待、等候。(甯译在此专门等待叩其故:叩是问,询问其原因。

   劄zhá:劄同札,公文称劄子。官员下访时事先呈上报札,報劄即报信到达

   予意/俾明:作者想象着,难道是祖宗显灵,有意安排这样的相遇,要让我明白自己的世系吗?

   誥勅:诰是帝王对臣子的任命或封赐书,敕是帝王的命令。诰敕即帝王对有功之臣或其家属进行的封赏。

   於戯:感叹词“啊!”,类似:嗟乎!於乎!呜乎!善哉!

   崇韬-正伦:唐前百姓无家谱,世族由国史记载。族姓被遗忘者,出现冒认祖宗胡乱攀附现象。如“颜标认作是鲁公之后裔,崇韬祭拜汾阳郭子仪之墓。”此乃笑话典故,后成修谱之警句用语。

   忝tiǎn:本义愧对,旧时谦词,表示愧于进行某事,如忝由、忝加。

   歷事三朝:指甯良中进士后,在明正统、天顺、成化三朝担任官职。

   世祚:祚Zuo,本义福佑、帝位,常用于匾额。“世祚”泛指家族世系,常用于“字辈”。

   阙jué:在此为空缺、缺略、缺失之意。  

   振振绳绳:振振、绳绳、诜诜、薨薨、揖揖、蛰蛰,皆为子孙众盛之意,常用于谱序和碑铭。

   进士:明清科考殿试,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乙丑科”是指该届进士的岁次。

   作者:甯良,字元善,生于明代永乐年间,今祁东金兰桥人。明正统十年(1445)乙丑科进士,升行人首,迁刑曹,任浙江参政、广东按察使,累官至浙江左、右布政使。任期能振扬政纪,均赋节役,为人所称颂。

2、隆回甯氏族譜前序

譜者何?譜吾甯氏也!粵自甯氏始本乎姬,由黃帝以至文王,史冊昭然可考。

武王封康叔於衛,九傳至武公和,其四子季亹食采於甯,而後以邑為氏,遂為甯氏所始。考其地,即今河南懷慶府修武縣,及衛輝府獲嘉縣等處。厥後子孫之在衛者,或居滎陽,或徙南陽。

自亹至喜,凡九世為卿,載在《左傳》,故衛為甯之宗國。惟戚與越自衛仕齊,拜為上卿,由是子孫之在齊者,或留北海,或遷河東,世稱望族,故齊又為甯之郡地。宗郡之由,不可不先知也。

漢魏以降,失傳者殆千餘年,至隋時,始遷祖司馬幹公。幹公先世,河南滎陽人,隋文帝末仁壽二年壬戌官衡司馬,因家於衡之雁峰下。後世子孫散失,世系失考,惟舊譜有云,甯氏之先,居衡之雁下。

值黃巢亂,八世裔孫某,乃徙邵陽之中鄉,時唐僖宗乾符五年戊戌至中和二年癸卯事也。自壬戌至此,凡二百七十有七年其峰之下居址徙後,為龐居士所居,龐有女名靈照,今有井曰“靈照”,在太平寺左則,左基其是也。

後亂息,由邵歸衡,即今太平鄉玉蘭村。至元時,若邵陽、祁陽、桂陽、常甯,又由玉蘭村分徙。

宋末,家奉紙榜,有承議郎富義、承事郎富旺二祖諱。考宋神宗元豐新制,左右正言、太常、國之博士為“議郎”,正六品;大理評事為“承事郎”,正八品自漢以來,惟稱征事,宋改為承事。我兩祖居其官,故紙榜載其名。又考,玉蘭村中別無甯姓,則此雖非我祖的名,要亦同時族人也。是富義、富旺二公,其為理宗之前宗時人,明矣。

自隋仁壽壬戍至甲寅,通計六百五十有四年失考。雖其間有八世裔孫之徙,究未確指為何人,故就其可考者推,富義、富旺二公斷為一世祖。等而上至司馬幹公,則富義、富旺二公,實為幹公之二十又二代孫也。

富義公配妣氏郭,生子三:長九五宣義,又為衡陽、祁陽、桂陽始祖;次九七宣義,又為常甯始祖;次九十宣義,又為吾邵陽始祖。富旺公子九九宣義,子孫亦在衡陽。九十宣義公,配妣亦氏郭,生仕南公,諱道可,遂為邵陽之祖。

道可公居衡陽玉蘭村,當甫生時,有緇衣人持瓜獻,曰:“邵平瓜綿”,言訖不見。及長,當天曆元統元年間,賊匪猖獗,供億煩苛。乃憶先人避亂,曾寓邵陽之中鄉,況又有“邵平瓜綿”之讖,遂決計攜家小入邵陽相地得芭蕉峰下,居凹頭,配妣氏陳,生子元秀公。

元秀公配妣氏蕭,生子昌遠公。昌遠公配妣氏劉,生子三:長則明、次則誠、次則榮公。明公生添琫、添琦;我祖榮公配妣氏羅,生子四:江添泰、次添璿、次添貴、次添富;誠公生添瑄、添瓏,合之從昆弟等八人。

琫公生綱、紀、綸、統;琦公生縉、緄、紋;瑄公生繡、紳、維;瓏公生瑞;泰公生絨、綻;璿公生綬、緹;貴公生繨、繩。

以上諸公俱宗“邵陽派”。

我祖富公,配妣氏張,生子二:長永祥,次永瑞。公別,為“隆回派”,共衍為老十九大房。其間綻、綬無傳,緹徙平越衛無稽,實共一十六大房。

又按明公住後臺上,誠公住前臺上,我祖榮公分居凹頭,及我祖富公因避軍差,徙居隆回水西碧山此隆回派之所由始也。

我祖瑞公,配妣氏鄧,生二子:長子龍,次子材;繼妣氏廖,生子清。龍公子孫徙川,又一支徙安化縣,未詳。

舊譜所若此,我等華邑一支,為邵陽一派無疑矣。何也?以字班派決之。凡我族人捐貲修譜,庶幾譜相傳,承啟有序,家政豈不因此井井耶!

注  释:

   粤yuè作为发语词用于句首,审慎地以起下文。“粤稽”常见于谱序之首,考查之意。

   越yuè形声从走,本义越过,无义越于也。本文中的“越”, 与“于、於”同义。

   厥jué:作为代词,其、他的;作为连词,因而、因此、于是。厥后,此后,后来。

   北海:古齐州北海郡,今山东青州市,隶属于潍坊市。

   河东:先秦的晋阳河东,在今运城市永济一带,晋阳是赵邑。

   纸榜古时无照片作遗像,使用纸榜或神主设灵堂牌位,供奉祭祀。

   时人当时的社会名人,或有名望的士人。

   缁zī缁,黑色。缁衣人,穿黑衣的神秘相士。

   邵平瓜绵广陵人邵平,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种瓜于长安城东,瓜质甘美,世号“东陵瓜”。

   赀zī货也,财也;捐赀,即捐助资财。

  3、今修甯氏族譜序

我甯氏,其先楚人也。祖上自前明攜譜入蜀,遭明季兵燹,遂失傳。

余等少時偶撿族人舊簏,得觀先譜,喜甚。捧而讀之,僅原序二三首尚完略識播遷由來,餘皆蟫斷炱朽,至篇頁不可辯,悵悵者久之。竊意譜存者,當不止此以時方事帖括業,故周諮未暇迨徐博訪,竟復渺然。

甲午春,族人集修歲祀,余等因以修譜意,謁諸宗老,皆樂從稱善,並以纂敘屬。余等因遍曆廣漢、繁江暨月山等處族人之至自楚者,所在多有。率以國朝鼎命時徙蜀,先世端委,俱莫可根究。爰就廷禹、廷兆二公支下聯屬之。

兆公二子仕文、仕賢;禹公至學聖單傳,凡五世。聖公生書林、書院,林、院二公後始繁衍,故厥裔略次兆公支。方獻賊犯川時,仕文公訣子文貴,避地邛州之蒲江壽安鎮,別娶生子。聞後有徙嘉定、犍為者,以道遠故,尚未訪及。

其所聯合為支譜者,則仕賢、文貴暨林、院二公裔也。別其本支脈派為圖考,生卒年月皆詳錄。其有先世言行,可則知而能記者,皆為作傳以示後。他如服制,以篤恩誼;祭儀,以崇孝享。獎善懲惡,以儆不孝而勵賢良,胥敦睦所有事也,皆詳載之。

至有世次懸殊礙難強合者,概不闌入。不敢效“崇韜拜郭汾陽墓”,冒認他人作祖宗,為有識者竊笑。

嗟乎!禹、兆二公以前名諱且不詳,二公而下,雖能詳矣,而塋域仍不盡詳。即禹、兆二公裔,其辭故去者,異鄉散處,慶吊罔通;無從追尋者,亦間有未詳。非以譜失修故,曷至是哉?鄉惟失考以至今。及今不考,將日復一日,年代愈深,轉徙愈眾。恐並禹、兆二公裔,不復可盡覓惇敘,將何所望耶?

余等用是穆然思,惕然懼,遑然迫於不可待。爰聯合而編次之,閱六寒暑,乃克蕆事。竊幸先澤孔長,而諸宗老之意不終違也,約舉始末為之序。

光緒二十五年歲次己亥仲夏月穀旦  十二代孫  宗愚謹志

注  释:

   楚人:古代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后指湖南、湖北。楚人,即两湖人。

   明季:即明代,老谱常见“明季兵燹”、“元季兵燹”,是指族谱已毁于那个时代的兵火。

   簏:用竹藤编成的箱子。    

   炱朽:被咬书的蠹鱼咬断,被烟熏成黑灰。    

   竊意:旧时谦辞,指自己。竊谓,即“我以为”。

   :本义及、到。迨至,及至、等到;迨徐,慢慢访遍。

    

  端委:时政国法,论理制度,命令准则。

     yuán乃、从、于是,句首语气词。另有改易、更换之意,如爰颁(另行颁布)。

     献贼:清初张献忠建川渝政权,大肆镇压异己异姓,造成许多假张姓,其中就有甯氏。

   胥:相互之意。    

   曷:何故呢、为什么。

   :在此应为“嚮”,有向来、从来、一向及自始至终之意。

   穆然:严肃认真地。    

   惕然:谨慎省悟地。    

   遑然:迫不及待而仓皇地。

   蒇事:终于完成一件大事。    岁次:年份用语,如1894年为“清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前必加年号年数。

   仲夏:古以“孟、仲、季”指代第一、第二、第三,仲夏即夏季第二个月。

    穀旦旧时为吉日之代称,也称吉旦。(本文撰于1899年阴历5月某吉日)

(甯蔚华 点注)

编按:《甯氏族谱》很厚重,偶然购于古旧书店,系湖南隆回迁四川广汉支谱,修于清光绪廿五年(1899),距今116年。其中《湖湘甯氏修谱序》和《隆回甯氏族谱前序》,引叙于原老资料,十分珍贵;《今修甯氏族谱序》则指广汉分支


阅读6271
分享
上一篇:广安甯氏家谱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