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阳甯氏族谱
1、重修族谱序一
陵阳甯氏,皖南蓉城望族也。其谱始于宋,自宋至国初,修凡四次。嗣后二百年休养生息 族众几及万人,聚居十有五里,硕彦蔚兴,科名接踵。爰于道光已酉重加纂辑,釐为三十六卷,规例逾详。已酉至今又四十余年矣,中更兵燹,时事变迁,族中人数不及曩时十之三,迁徙者又十之一。其宗老虑谱之失修也,鸠工缮稿,续增四卷,工将竣 属序于余。余受而读之,知其受姓自卫武公支子季亹,食采于甯。
始东汉和平中,平滦茂玉公刺新安,其子廷用公教授陵阳,居香池里,遂为迁居陵阳之始祖。窃思列仙传,所载甯封子为黄帝陶正,其说固荒远无稽。若古今姓氏,考以甯为齐郡,则与茂玉公祖居相去不远,似亦可备引征。今阅其旧谱,槪付厥如,亦足见古人秉笔谨严,与后世之附会引援者,不可同年而语矣。东汉迄今一千七百余年,其相承弗替,以佑启后人者,诗书继世,孝友传家。初非有瑰意畸行,駴世俗而炫庸愚之事。
然有宋中叶,四十五世祖名达文者,发粟赈饥,数逾万石,全活无算,事闻刺封府君许祀乡社,今之家庙即其祠宇故址;洪武初,五十六世祖朝用,以荐辟授御市史 ;五十七世祖,駉以文学、駜以武功二难济美,赐荫膺封忠节之称,卓然不朽。六十二世祖朴孝友,尤著布衣躬耕,好学不倦,生平志行,备见于诗歌家范等编,命其子以谅受业于王文成公之门。当时名贤传赞,备列志乘,骏烈清芬,历历可数。
其他名宦巍科,后先相望,至敦崇内行,潜德弗耀者,尤指不胜屈。迩者粤匪肆扰,统帅以陵阳为徽宣门户,驻重兵于兹者,七年大小数十战,刍茭转运诸役。族中人皆不备艰险,踊跃趋公,计请缨死绥者二十余人,从戎而赍志以没者十余人,议恤给荫,详载简编,台湾同知长敬,尤以特恩优恤,其遇贼不屈而授命者多至数百人。(下缺)
2、重修族谱序二
予生不幸,先君春秋五十有四,生予又一年即弃予矣。寡母和丸,苦训垂四十年,春秋八十有四去年,弃予仅博一名,未获恩纶坊树,以杨苦节表高年,呜呼伤哉。今年族人思所以修宗谱者,予其何心濡毫而记之。虽然无貌于心,不梦见像淮南之怜吾无父子也,幸可起九原而问木水者,惟谱牒在。我族谱久未修,中多遗册,紊次子述兄,苦心搜讨,十余载而谱成。予读史鉴,最恶飭词,今不欲繁,称粗道其概于篇端。一严远冒,崇韬以拜墓贻讥,狄青不窃梁公之系,列后世嘉之。
予族肇自卫,远难稽,即以家陵阳者为始。自汉晋来,国历数易,子姓犹守铜山片土, 绵绵相递。此其源流之昭然可考者,昔邶文莊请制立谱牒,付之掌管,不许攀援名宗,遗落贫贱。吾族其无患,此与一严昭穆。伐木歌诸父行,苇呼兄弟,明天子必有父,诸侯必有兄也。越次自尊,势将父行可子,祖辈可弟,不知而沿之,则误也,知而忍之,则故也。周礼小史,所掌奠系世,辩昭穆者,何尼父曰正名,亦于笔舌之间,两无所苟而已。
一严褏(xiù)予国史,桓温可以势劫,魏攸可以米易。如乡间善状,存则耳目之。没则声而传之,众所诵孰能掩之,众所未覩亦孰能欺之,有虚者併实而虚之。嗟乎,此诚人心,诚伪之关,世道消长之几。纵无望董狐风霜,亦何至淟涊依阿,若陈承祚辈乎,故千载下秉笔之,知罪亦不可辞也。
一严激扬,功在紫诰,名列贤书,有府县记载之。然必刊之族谱者,亦以寓风厉云。如读发粟之举,则有财者知施;读先达之籍,则有志者思奋;读忠孝廉贞,隐逸诸懿跡足。令鍼顽而起懦,是皆不得推为他家事,而今古不相递也。又如削父存子,削名存次,夫人观之而热内,惭汗出而食不下,一字亦为惩矣。
予尝思春秋文成数万,其旨数千,诸如微而显志而晦之例,莫易穷诘而大。较于伦分教义之间,最为兢兢。吾族谱中,有推明其意者,焉即谓法春秋之教可也。
顺治庚寅岁六月之吉六十五世孙云会记
3、陵阳甯氏溯源
安徽池州市青阳县陵阳镇,历有“富贵陵阳”之誉,西汉置县郡,作治所700余年,自古为江南重镇,明清为“徽州文化”传播要道。
陵阳甯氏系出中原,尊卫武公支子季亹为得姓祖。东汉和平年(150),平滦甯茂玉任新安(徽州)刺史,其子廷用,教授陵阳县,居香池里(县衙旧址),遂为陵阳始祖。自此以陵阳为中心,繁衍播迁,绵延1800年,曾为当地名门望族。 陵阳甯氏宗谱,始修于宋代,至清顺治庚寅四修。世系派源清晰,至道光己酉(1849),重加纂辑,厘为36卷,族众几及万人,聚居十有五里,硕彦蔚兴,科名接踵。光绪时(1891),在五修基础上续增四卷,续订32字辈。此版收藏于河北大学图书馆。
根据陵阳宗谱记载,始祖茂玉公,平滦骊城聚会村人。东汉桓帝时,授刺史巡古黟歙等地,卜居新安郡。新安即今黄山市,晋时称新安郡,清代为徽州府。但古地名“平滦骊城”在哪儿?历届宗谱并无确切记载,经查证,知在今河北滦县、乐亭一带。《汉书·地理志》记载:“骊城在右北平,即今河北乐亭县”。《唐山志》亦云,西汉骊城即今乐亭县。
然祖辈口传,陵阳甯氏来自山东,祠堂门联“齐郡家声远,陵阳世泽长”,家门高挂照明灯笼也贴“齐郡”红字。古齐郡,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是为甯族“郡望”。故茂玉公祖籍虽在平滦骊城,族人却说来自山东齐郡。
宗谱序中有篇《始祖茂玉公传》曰:“公自平滦之邑,挺身徇齐。”可知当年他从平滦到山东从政,再升刺史到新安,家居小田村,生廷均、廷用二子。廷均留守徽州,廷用于东汉建宁时(169)教授陵阳,遂家于九子山南香池里,实为陵阳始祖。明崇桢赐进士第吏部尚书,书有“甯盖汉陵阳旧家,未有青(阳),未有池(州),先有甯。”
45世甯达文(1049—1148,寿99岁),字质之。宋神宗时发洪灾,极力仗义发粟五千石,拯济饥溺,全活者众。天子闻而嘉之,诏封府君,许乡民立祠祀之。“达文公祠”即“甯氏家庙”,神龛上有“万户候”牌匾,至1970年被拆毁。 47世甯璩,字伯玉,少好学,在水濂涧筑“幽居书屋”,与丞相鲍叔纯为布衣交,共学于此。南宋丙戌(1166)科进士,授鄱阳县令。璩有辉缠、辉霞、辉儒三子,皆积学明经,时称“三杰”。 霞公祠,约建于明初,光绪时重建,是南流村、下街头、西庄三地的上祖,俗称下三份。自66世始,字辈:“孝思维则,顾予丞尝,彝伦攸叙,庶曰式臧,自求伊祜,咸怀忠良,昭格列祖,福禄尔康。”65以前失传,98世后未续。
璩公第三子辉儒,传56世朝用、文均、文德。朝用为明初监察御史;文均生駧、駜二子,騆任本府儒学教授,后升浙江布政司;駜任锦衣卫千户。文德之子隆二,生麟、鸢、鹏三子,分居于同山千、上南堡、华阳冲,此三房俗称上三份。1969年后,上三份字辈:“木以三成士,志世法先德,懋勤迪衍优,彝伦攸叙庶。”
镇三公祠,位于华阳冲上山坞,后为国立陵阳小学。从甯璩后辈算,霞公比镇三公高九辈,所谓上、下三份,应是指居住地高低和水流上下而言,与辈分大小无关。
陵阳甯氏祠堂,原本还有元公祠、文秀祠、景公厅等等,但都先后消失了。 (甯永绥文)
编按:青阳县现有甯氏2343人,其中陵阳镇1540人,蓉城镇329人,朱备镇143人,庙前镇139人,丁桥镇53人,杨田镇47人,木镇镇34人,杜村乡26人,新河镇15人,酉华乡13人,乔木乡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