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码法 修家谱
1、谱码设想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苏洵的修谱法,世称庐陵欧式、眉山苏式,用来各有千秋,在民间广为流传。按孟子的“君子之泽,五世而已”,传统五服族谱,就是按血缘行辈排序作图。欧式吊线图,竖排五代一页码,其优点是能显明字辈代次,但不便于查阅血缘脉络,而且排版浪费纸张。苏式采用“世系图+世系考”双套模式,虽然“世系图”一目了然,“世系考”节省纸张,但双模制过于麻烦。
中国传统大家族,都有四言、五律式字辈歌,字辈用于姓名的中间或末尾,或取“五行”为偏旁部首,老族谱能从字辈看出世系次序。然现代人迁徙频繁,存有老族谱的人家不多,子孙已不严格按照字辈取名了。而家族的发展,代数在增多,老谱格式受书面排版限制,早已不适应大家族现状。
现代修谱需要进入“数字化”,应用电脑编辑,由数据库链接,但也适用五代一组。创新模式已有数字链、表格化、树枝图等多种形式,并有修谱软件可供套用,图文并茂,百花齐放。本文介绍的“谱码法”,是用“数字链”取代老谱吊线图,为文字编辑及电脑排版提供方便。
2、基本谱码
所谓“谱码”,就是给每个谱员编上一个数字序码。一世(始祖)设定为1,后面是名号、生卒年代及配偶等简况。二世子女依长幼次序,编码为11、12、13*、14…,其中“*”表示女性。三世孙辈为111、112、113…,121、122、123…,13*1…,其中“13*1”表示长子随母姓入谱。
以此类推,每个人的谱码,不仅明显其纵向吊线定位,而且也隐显其横向关系,可在印刷版的卷册分支中快速查找,更便于电子版数据库的检索。俗话常说“祖宗八代”,实际上多以近五代为考,可便捷查阅全景直系图。
基本谱码法序号简短,适合代数较少的家族,河南郾城马店分支《甯氏近代家谱》即为样本。而超过10代的大家族则不适宜,另有五代一组的“分段编码法”,由电脑数据库链接全码。
3、分段缩码
一世始祖,设定为1;二世子女依次为11,12,13…以此类推,女性加“*”标注。超过10个子女者,用10、11、12、13…加括号表示,括号只算1位,如谱码13(10)5(12),表示谱员是第五代,即始祖第3子的第10子的第5子的第12子。对于几十代的庞大家族,则需采取“显名隐码”的缩码法,以五代为一组,分段编码,如下述:
(2)六世至十世,另起序码,以五世祖名为冠,如明玉次子,谱码为“明玉2”。为了便于查询,可建立《五世对应码表》,如:明玉= 11313。按此,则明玉次子全码为113132。
(3)十一世至十五世,又另起序码,以十世祖名为冠,以此类推。
其一,每位谱员都有自己唯一的谱码,字节在10以内的,便于建立电脑“关系型数据库”,也无20代以上谱码过长之繁琐。但“全码”包括前几组隐码,连接起来也会很长。
其二,在谱码对应的卷册中,能快速查找家谱关系。将个人谱码输入电脑,则能自动连接对应关系,排出你的全码,并识别亲疏远近:仅末位不同则同父,仅末两位不同则同祖,仅末三位不同则同曾祖,以此类推。
其三,便于转换传统吊线图,欧式吊线图为五代一表,可以直接转换。
其四,对世系不明的分支,用单独字头处理;对世代失佚者,用(?)代替。
4、举例说明
假设第5代成业,谱码13422,其长子胜利谱码为“成业1”(第6代),胜利某玄孙继昌,谱码为“成业13222”(第10代)。家谱如此编码,就不会有序码过长之虞了。
每5代最长谱码,是两汉字加5位数,但要显示全码就加长了。比如,第6代胜利的谱码是“成业1”,全码为134221,第10代继昌的全码是13422.13222。
继昌之子第11代,是双重隐码,解读分两步:如“继昌212 永兴”(继昌曾孙第13代),第一步先得“成业13222.212 永兴”,第二步得全码“13422.13222.212 永兴”。第15代是三重隐码,全码解读分三步。以此类推,越来越长。
(甯海根原创、甯蔚华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