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女神甯老姥
1、巢城甯氏族群
甯氏是为小姓,但人口尚众,发展迅速,人才济济。巢湖甯氏虽非大户,然宗系久远,祖根河南获嘉,秦汉南迁,落业巢县。秉承祖训,做人处世。仁义忠孝,是为族魂;勤劳俭朴,大智大勇,是为族风;敬业治政,廉身清节,是为族教;礼让爱人,舍己为人,是为族德。故族门景盛,人丁兴旺。巢湖焦姥甯氏,为历代官府崇敬祭拜,为环湖居民传颂千年。
巢湖甯氏,世居巢城(秦置居巢县,汉晋延仍,唐后称巢州、巢县,今为巢湖市),宅地位于城北,依临环城河岸,东行百丈即城门。在巢城西北郊凤凰山治有祖茔,后又创建甯家圩。
1938年春,“南京大屠杀”后的日寇,相继沦陷和县、含山,频频轰炸巢城,民国政府匆忙迁衙柘皋镇,巢城居民纷纷惶逃,甯氏由护城河入巢湖就水路西迁,在城外20里的西岸湖滩搭棚寄居,后有难民聚集草丛,形成村落,初名“艾草墩”。新中国建立后重新编制,注册甯家墩(俗称小圩子),现为巢湖市中垾镇滨湖行政村甯村。另一部分甯氏,由陆路逃离,随遇寄居,较为分散。但甯氏居一方土,治一片业,子孙兴旺,或从政从军,或商旅经业,任职外埠,分布九州各地都市。
20世纪中叶,因省县在凤凰山建厂开矿,民众祖茔被毁,只许在所分“自留地’筑坟。不幸我曾祖母和祖父母坟墓,均被洪水冲毁无迹。上世纪九十年代,政府划出小片闲地作为全村公坟地,我父亲与长房合成大墓。因无法祭拜先祖之墓,特制“巢湖甯氏先祖”灵牌(如图),以供子孙奉香。
2、巢湖女神甯姥 提起“水神”,人们会联想到海神妈祖,是历代海航人信奉的神祗。其实,妈祖本是人,真名林默,生于宋建隆元年(960),殁于雍熙四年(987),后为道教推崇为“天后圣母”而化神灵。巢湖女神焦姥一如海神妈祖,上自朝廷下及乡里,遍享崇高地位,历代香火旺盛。
巢湖女神也本是人。巢湖史书记载:“巢湖太姥者,姓甯氏,则古巢州人也。”“盖此神姥也,姓传甯氏,居隶巢州。”“晋封为圣妃,山因得名,俗称焦姥;姥姓甯氏,古巢州人。”至于民间说为“焦姥”,是出嫁随夫姓的俗称,依娘家称甯氏,据婆家称焦姥。
当地有“陷巢州”的神话传说,之所以盛传古今,感天动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注入了“焦姥甯”的真人实事,而成为不朽之灵魂。她是汉末居巢城的甯家女,她与女儿(或儿子)在洪涝灾害中舍己救人,为巢湖人所敬仰而歌颂,晋朝廷赐“圣妃”,封为巢湖主管神灵。其诰词云:“受命富媪,为吾川后。平居则安流而济舟楫,遇难则扬波而杜寇戎。”富媪即地神,川后即水神。朝廷诰封焦姥为巢湖地神,主管湖泊治安,护佑居民康宁。并敕在湖中岛屿上筑“圣妃庙”,以便于香客春秋祭拜。
为纪念焦姥甯氏,彰其功德,扬其精神,州府将巢湖改名焦湖,湖中三岛称为姥山、姑山、鞋山(相传焦姥沉溺于洪水,一双鞋漂于波涛,为神灵化为一双小岛)。清光绪《巢湖志》曰:“至晋封为圣妃,山因得名圣女山。”地方志均有同样记载。晋唐而后,直至近现代,朝政更替,然巢湖人对焦姥甯的崇敬之情,则恒定不移,一贯千年。“焦姥甯”,有如西方的“圣母玛利亚”。
3、贤知县甯承勋
明崇祯十年(1637),甯承勋任巢县知县,爱民如子,设谷赈饥,民赖以活者甚众,勤政敬业,
疏河筑城,功德卓著,大受士民尊称与爱戴。当他被选为朝廷御史巡抚广西离任之际,衙吏士民夹道拜送,并自动集资为之建筑生祠,纪念其德并祈祝安福。
甯公祠,位于原巢县县城北关,在今巢城城区北部。清光绪《庐州府志·祠祀志》记载:“甯公祠,在北门内,为知县甯承勋立。(康熙志)”明清《巢县志》、《庐州府志》均于职官表、名宦传和坛庙中三述其绩,可见德显于众,非同一般。甯承勋离巢县知县任后,自礼部主事考选御史,先巡抚广西。其政风肃清,誉满朝野,清廷聘任,顺治元年(1644年)出为山东道御史,遍察州县财政之弊端,即上书奏请重编《赋役全书》,为朝野有识之士赞赏为治国安邦之要政大策。顺治二年,黄河洪泛,开封城受灾严重,“城垣半在沙淤水浸之中”,他特受朝廷钦差作河南巡抚,为勘实水情民情,寻求治水救灾之法,不不顾生命危险,“由大河泛舟,直抵城下”,并上书朝廷“请塞黄河决口”,大受河南官民赞颂。后官至大理寺右寺正。据《清史稿》记载,清初“巡按能举其职者”,甯承勋在“最知名”之列。
今巢城所幸存一段明城墙,或即甯承勋所筑明代巢城城墙遗物。今巢湖中“环城河”,即为甯承勋所浚明代巢城护城河遗迹。道光《巢县志·名宦传》曰:“甯承勋,顺天大兴举人,崇祯十年任,爱士悯民,筑城浚濠,募勇敢,铸炮以俟贼,贼知城中有备,不敢近。又设谷赈饥,民赖以活者甚众,行取广西御史。去,民建生祠北关。”《巢县志·山水》记载:“城河,崇祯间,邑令甯承勋因旧制疏浚之。”
(甯业高/文 甯蔚华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