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和家庙,究竟有何不同?

2019-05-10
来源:世界宁商网

中国人,普遍有着追根溯源,追思祖先的情怀。因此,常有为祖宗先辈建立的宗祠,也称之为祠堂,以缅怀先祖,承袭家风,传扬家族文化。

那么,我们通常所说的宗祠,和同为祭祖而建立的家庙又有什么区别呢?

上古时期,宗庙为天子专有,除了天下共主,即便是身居高位的士族大夫也不能建宗庙。后来,发展到汉代,有官爵者才能建立家庙,以祭祀祖先。唐朝时,始创私庙,到了宋朝,在朱熹的提倡下,改为家庙。

家庙,作为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记载:“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然而,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至于庶人建庙,直到明代才被允许。

庙,除了可以作为祭祀的场所,还可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

祠,则是为了纪念名士伟人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这点与庙很相似,因此,也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的处所叫做“祠堂”。

祠堂,最早出现在汉代,《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东汉末年,社会上兴起建立祠堂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有人为自己修建“生祠”,自此,祠堂日渐增多。

作为供奉祖先和祭祀的场所,祠堂是宗族的象征。民间建立家族祠堂的风俗,可以追溯至五代时期,明清时期,建祠之风更是席卷各地。据清初《光泽县志》载,当地“从前各族宗祠无几,近数十年,凡聚族而居者,城乡多各建祠。春秋祭祀,序昭穆,崇功德,敬老尊贤,颇有追远睦族遗意。”

除了作为祭祀场所,祠堂还是执行族规家法的地方,在一定意义上,祠堂相当于一族之“公堂”,可断家事。

不过,不管是宗祠还是家庙,它们都是时代发展留下的印记,是华夏儿女不忘祖先的见证。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祠堂早已摒弃了“宗族主义”,成为了帮助人们寻根问祖、弘扬家风的家族精神场所。


阅读4847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