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祠堂文化

2019-04-11
来源:世界宁商网

祠堂是举行祭祀的场所,是追慕先祖或先贤的地方,也是族亲商议家族事务的地点。

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祠堂文化远在夏商周时期便已萌芽,至宋代,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祠堂2.jpg

盛世修谱,盛世建祠。

作为一族姓氏的精神场所,祠堂建设可谓重中之重。旧时,祠堂又称“家庙”、“祠庙”,据《礼记》记载,宗庙原为帝王专有,到了宋代,程朱理学盛行,在朱熹的提倡下,家庭祠堂开始兴建,祠堂内,置一神龛,供祭祀高、曾、祖、考之用。明朝时,民间百姓亦可建造家庙以祭祀祖先。

发展至近代,因为战乱,祠堂文化渐趋衰微,直至近些年,昔日辉煌灿烂的祠堂文化才又逐渐被人提起。

落叶归根,身为华夏儿女,每一位中国人都有着极强的归属感,将之放于一家一姓,祠堂文化便是鲜明的体现。

祠堂3.jpg

修建祠堂,大多恢弘壮丽、精雕细刻,其承载了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悠久的家族风骨。如今的宗祠,大多保留沿用明代以来的建筑风格,有些祠堂虽不甚大,但却都结构严谨、精巧端庄、古朴凝重,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家族印记。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祠堂文化。

祠堂4.jpg

宗祠,记载着一个家族的功过,承担着一个姓氏的兴衰。祠堂的修建,既是对祖先的怀念,又是对家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祠堂文化有助于弘扬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凝聚一族向心力,提高家族成员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对于家族和睦、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具有重大意义。此外,祠堂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以及历史研究价值,对于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社会的变迁、人口的繁衍都有极为重要的参考意义。


阅读5519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