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获嘉县是宁氏家族的祖根地。获嘉县在上古时期称为宁邑,周武王伐纣改为修武,汉元鼎六年(前 111)改获嘉,此名沿用至今。
宁氏家族的远祖是康叔,始祖是卫武公的儿子季亹。需要说明的是史籍记载的并不完全一致,其中也不乏“传说”和“推断”、“估计”之谈。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商周文化属断代文化。我国历史有正确纪年是从公元前841年(即西周共和元年)开始的,而周武王伐纣和康叔生活的年代远在共和元年以前了。况且,姓氏问题不是大的历史事件,记载不一和不详的正常现象;二是从中国文字发展史来看,秦统一中国文字的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等都属于大篆。而大篆文字现代人都很难看懂,连古文字专家至今有不少字还不认识,而且不同类型的大篆文字的字数都很少,用这样的文字来传承历史文化,显然是会挂一漏万的;三是商周时期的重大事件,是用考古方法附以科技手段来推测的。这样,由于考古发掘有限而会导致推测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于宁氏祖根地和宁氏之始祖,《史记》云:“康叔,卫祖也。”《水经注》云:“修武故宁也,亦曰南阳。”《括地志》云:“获嘉古修武县,亦即古之南阳。”《通志·氏族略三》云:“宁氏·姬姓·卫武公(前811-前758)生季亹,食采于宁,因以为氏。”
关于康叔的有关情况,《史记》记载如下:“(周武王)誓师于牧野,伐商纣。纣师败绩。纣反走,登鹿台,遂追斩纣。明日,武王立于社,群公奉明水,卫康叔封布采席,师尚父牵牲,史佚策祝,以告神讨纣之罪。”
《中国历代名君》写到:“周武王,名发,文王姬昌一子。武是他死后的谥号。周文王有十个儿子,武王排行老二。长子伯邑考早亡。武王同弟八人,有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丹季载。兄弟10人中,武王和周公旦最有才干。周文王死,武王即位。据《礼记·文王世子》说,武王只比父亲小14岁,武王即位时,年已84。即位后(为了伐纣)对内重贤用能,因才录用,同母弟周公为太宰,康叔为司寇,丹季为司空。其它如召公、太公、毕公等贤良各当其位。”这段内容,阐述了康叔的家庭情况和武王伐纣时,他任周的司寇,并一直扶佐在周武王的身旁,帮助家兄成就大业的情况。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也记载:公元前1026年,周武王崩,其子涌继承王位,史称周成王。因其年幼,由叔父周公旦摄政。纣王之子武庚见有机可乘,竟不念武王让其禄父统殷余民之遗德,勾结武王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史称“三监”)和东方夷族叛乱,并攻灭东方十七国。周公旦按成王命,一举平了叛乱。为加强周朝统治。周公旦大举分封诸侯,将原封于康(今禹县西北)的弟弟康叔改封于卫,统殷民七族和商朝故都朝歌(今淇县城北)周围(包括宁邑在内)的广大地区。卫国原都朝歌,后迁楚丘。
以上资料说明,获嘉县这片土地在上古和奴隶制社会时期为宁邑,奴隶制社会末期武王伐纣时改为修武,但分封诸侯后仍称“宁邑”、后又改“修武”;到汉武帝时才改为获嘉,也曾叫南阳等名,宁姓是从周武王弟康叔“食采于宁,以邑为氏”开始的,至今时历三千年。所以说,获嘉县是宁氏族源之地。
关于宁氏始祖季亹,有的书上记载不是卫武公的儿子,而是卫成公的儿子。根据司马迁《史记》和秦嘉谟辑补本《世本》记载,我们查出了由康叔到卫武公又到卫成公的世代序列。由此看出卫武公是康叔的第11代孙,卫成公是康叔的第18代孙,季亹是康叔的第12代孙。卫成公之前,卫武公之后就出现了宁姓人了。卫成公即位前的卫懿公时代,卫国就已经出现名为宁速,宁庄子的宁氏大夫。并且《吕氏春秋·举难》、《晏子春秋·问》、《史记·邹阳列传》等书所载的被齐桓公拜为上卿的卫人宁戚,也是宁速同时代人。《吕氏春秋》、《晏子春秋》所载自公元前660年至公元前547年的113年间,卫国曾出现了宁速、宁庄子、宁俞、宁武子、宁赢、宁惠子、宁殖、宁喜等许多不同身份的宁氏人。所以,要说宁氏为卫成公之后,显然是不妥的。
在获嘉县张巨乡李村东北的一里处,有一古冢,当地群众几代人留传下来都说是“季亹冢”。近几年来,经数次考查和专家论证,它就是季亹冢。前来获嘉寻根的宁氏人,也到季亹冢前祭拜。
关于宁氏祖源,《中国姓氏大全》云:“宁,《百家姓》收,南北皆有。来源:(1)为卫国始君、周武王弟康叔的后代,至卫成公时,其子食采于宁邑(在今河南修武县),以邑名为氏;(2)秦襄公曾孙谥宁公,支系子孙以谥为氏。”
析此“来源(1)”—“至卫成公时,其子食采于宁邑”应改为“至卫武公时,其子季亹食采于宁邑”。这个观点前边已经陈述过了,不再重复;“(在今河南修武县)”应改为“(在今河南获嘉县)”。因为他所说的“修武县”是“古修武”。《大清一统志》说的很清楚:“今获嘉县治,即古修武,亦即宁氏也。”关于“修武”的记载,在《魏书·地形志》和《太平寰宇记》中也有这样的记载:“秦一天下,立修武县。至北魏孝明帝孝昌中,分置北修武于清阳城,以此地南修武。后又置西修武于山阳城,三修城俱隶司州汲部。后周复于南修武置修武郡。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废修武郡,移获嘉以治之。”
析此“来源(2)”——查《史记》知:秦宁公于公元前728-716年即位,《史记·秦本纪》载:“宁公生十岁立,十二年卒,葬西山。生子三人,长男武公为太子。武公弟德公同母鲁姬子,生出子。宁公卒,太庶长弗忌、威垒、二父废太子而立出为君。出子六年,三父等复共令人杀出子。出子生五岁立,立六年卒。三父等乃复立故太子武公。”
又查《战国策》载:“秦攻卫,取宁邑,诸侯皆贺。”
以上两段记载,说明秦宁公生子三人,长子武公和中子德公有谥,武公的独生子有封,德公共生三子都有谥,仅宁公的少子叫出子的无谥。但出子生五岁立,立六年卒,是否有后,还当存疑。秦宁公支系子孙未查出宁姓人,谥名也非宁姓人,所以,此说似不可取。
总之,我们认为,史籍中的难以深究的几个疑点,均无碍宁氏族源于获嘉,宁氏家庭为康叔之后这个结论的得出。
1996年,我们收到一些宁氏人来获寻根问祖的来信。如安徽省肥东县仪表厂宁健来信介绍了安徽省东县八斗镇宁岗村和白龙镇宁庙村两个村和青阳县陵阳镇及沙济镇两个镇共居住宁姓人一万二千多人,均系齐一支宁姓人“均系齐桓公之相卿宁戚之嫡后”。《吕氏春秋》和《史记》都记载有“春秋时卫人宁戚饭牛于齐恒公。”显然,宁戚是卫国人(宁邑属卫),驾牛车到齐国,受到齐桓公的重用而繁衍了后代,成为一支宁氏人,这一支的族源地,其实仍为宁邑。
综上所述,我们说:“宁氏祖根地在获嘉”是有依据的。而且,已被宁氏家族所公认获嘉人的文化底蕴是建立在古宁邑文化基础上的,而古宁邑文化,包括宁氏寻根文化,是以商周文化为主线的,所以历来重视商周文化的研究与开发。2005年12月10日至11日,成功召开了“中国·获嘉宁氏文化研讨会”,论证了宁氏祖根地在获嘉,始祖季亹墓在获嘉李村。2008年3月28日至30日,成功举办了“中国·获嘉第二届甯氏文化研讨会(论坛)暨首届全球甯氏寻根祭祖大典”。从去年到今,全球宁姓联谊会不断和我县联系,打算在获宁姓福地建全球宁姓陵园,并定期来获拜谒,形成全球宁姓人士活动联谊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