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祠堂的建筑特色试析

2019-02-03
来源:世界宁商网

 徽州祠堂是徽州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下产生的独特建筑,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浓郁的乡土本色。本文在分析徽州祠堂文化源起的基础上以古徽州婺源县俞式祠堂为例,探讨了徽州祠堂的建筑风格。


  引言

  祠堂是徽州古村落的重要标志,徽州的强宗大姓历来是聚族而居的,作为宗族象征的祠堂不仅是村落宗族实力和势力的象征,也是“祭祖敬宗”、“续族谱效法儿孙”、“教育族人”的庙堂,“追源溯本,莫重于祠”。[1]深受程朱理学思想影响的徽州人对自己祖宗功德极为崇拜,一村一族都建有气派宏大的祠堂,尊祖敬宗、崇尚孝道已成为徽州人重要的理念。作为徽州文化重要载体的祠堂无论从建筑设计、雕刻上、规模上,还是在工艺美术上、装饰上和用料上都居于“三纯”(民居、祠堂和牌坊)建筑之首,成为学者研究的标本。

  徽州祠堂建筑始于明代嘉靖之前,清代时期徽州祠堂建筑进入大发展时期,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明清之际徽州“祠堂连云,远近相望”。徽州地区“地窄人稠,力不所耕”,这种特殊的消费型社会环境决定了徽州人“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商”的人生道路,许多人在外辛苦拼搏成为富商巨贾之后便回乡建祠堂光宗耀祖。祠堂作为族权自治的象征最初是由民间祖庙或地方民居发展而来,有宗祠、支祠和家祠等不同类型。[2]宗祠规模较大,为一族的总祠;支祠是支族祠堂,规模小于宗祠;家祠规模更小,甚至连仪门也没有,只有享堂与宅居相连。此外,徽州祠堂除了宗祠、支祠和家祠外,还有一些专门祭祀名人的行祠、专门供奉女性神主的女祠、专门祭祀某方面德行显著神主的专祠。

  徽州祠堂的文化源起

  血缘和宗族传统观念是徽州人兴建祠堂的思想基础。在宗法盛行的中国,按血缘关系形成的家族社会集团既是宗法存在的必备条件,也是宗法家庭制度的社会基础。拜祭祖先既是宗族明确的生活体系,也是宗族恒久的集体意识。[3]封建时期的中国,以宗族为核心聚族而居,为维系亲情,一个家族内部按照不同的秩序、等级,每个家庭成员都需要承担不同的权力和义务,这种传统的宗法制度为徽州人兴建祠堂提供了思想基础。

  祠堂礼仪制度的确立是徽州人兴建祠堂的内在需要。祠堂礼仪制度的确立在我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不管是战国时期的《周礼》,还是儒家典籍都为我国祠堂礼仪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但对我国祠堂礼制产生深刻影响的则是徽州人朱熹的《朱子家礼》。朱熹是儒学的传承人,他认为恢复宗法、孝行、兴建祠堂,不仅能加强宗亲关系,确保宗族社会稳固兴盛,而且还能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固和兴盛。在礼仪文化和宗法制度的影响下,徽州作为“程朱厥里”“礼仪之邦”,兴建祠堂之风悄然兴起。

  徽州祠堂的建筑特色

  宋代时期徽州人朱熹在《家礼》中提到建祠堂的规定:家庭建房必须先建立一个奉祀祖先、独立于住宅的祠堂于正寝之东,“祠堂制三间或一间,祠堂等级之规定不得僭越”。祠堂建筑规模不仅反映了一个家族的宗族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地位和家族繁衍情况,而且还是一个家族显示本族力量强大和财富雄厚的标本,由此可见,经济资本和官宦资本已成为祠堂的基础。明清时期徽商崛起,仅歙县徽商投资建造的祠堂就达百余座,“始建者务求壮丽、尽孝敬而求观瞻”,这一时期建造的祠堂在体量上远远超越了朱熹提出的“制三间或一间”的规范。纵观各村祠堂一般为三进,第一进称仪门、门厅,祭祀时供鼓乐之用,两边设有马房或祭品库,穿过门厅进入大厅,即第二进称享堂,是专门供祭祖举行祭祀礼仪和宗族议事使用的场所,第三进为寝室用于供奉祖先牌位。

  坐落于婺源县江湾镇的俞氏祠堂建于乾隆年间是典型的古徽州祠堂建筑风格。祠堂建筑面积一千余平方米,仪门采用五凤楼造型建制,各建筑翼角翘起形成轻盈活泼的歇山式形制,建筑之间逐层跌宕形成雄伟的气势;山面边贴徽州传统的屏风,马头使用徽州传统屋面举拆进行,前用鹊尾式、后用印斗式;门厅前沿安设木栅栏,门厅正中设大门与耳门,大门两侧安置木制并施雕刻的抱鼓(徽州其他祠堂的抱鼓多为石制),耳门两边置木质上马石。门厅之后即为三开间单层的享堂,享堂之后则为两层楼三开间的寝殿,享堂和寝殿在内部构架上均采用抬梁轩顶设计,形成华美的内部空间,屋面板采用徽州传统的薄开砖铺设,上覆小青瓦屋面。构图绝妙、手法精细、图案繁多且不雷同,整个建筑犹如一座博物馆,令人称奇

  叫绝。

  肃穆而磅礴的徽州祠堂集徽派建筑与宗法精神于一身,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4]因祭祖仪式隆重,徽州祠堂建筑在选址上非常注重风水,认为风水好坏关系着宗族的兴衰,所以祠堂一般位于村落的中心地带,取中轴线对称,布局规整严谨,建筑风格多为徽式民居式和徽式天井廊院式,各进建筑从前至后逐渐增高,取“步步高升”之意。大型祠堂取“三路三进两厢制”,第一进仪门大多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外观简洁、高墙封闭、气势恢宏;第二进享堂,即天井较为开阔,檐柱多为防雨水侵蚀的石柱,水池则安石雕栏杆,中间铺设石板,两边栽柏松或桂花树。徽州祠堂梁柱多为楠木、柏木做成硕大雄伟,步架规则一致,用料考究,雕刻精美、装饰典雅。

  徽州祠堂是徽州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下产生的独特建筑,具有浓郁的乡土本色。,随着时代的变迁,徽州祠堂已丧失其原来的功能走向衰落,但其严谨的结构、精湛的工艺、丰富的文化内涵则蕴含着极大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作者单位:昭通学院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王应也(1979-)男,云南昭通人,硕士研究生,昭通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杨萍(1974-)女,云南昭通人,硕士研究生,昭通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阅读7016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