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96年,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到陵阳。陵阳即《汉书·地理志》所称的丹阳郡陵阳县,县以陵阳山(即今九华山)而得名,在今安徽东南青阳县,距大江南约百里,黄山在其东部偏南,九华山在其北部偏西,过江向北在当时属九江郡。从公元前296年到公元前262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汨罗江自尽,34年中,屈原一直以陵阳为家。湖北省秭归县是屈原第一故乡,而安徽陵阳可以说是屈原第二故乡。
□ 李谷鸣
公元前299年,秦昭王以与楚结亲为由,约楚怀王入秦,屈原竭力劝阻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屈原的学生怀王的小儿子子兰面对面地反对屈原的意见说:“奈何约秦欢。”怀王竟然听了小儿子的话去秦。怀王一入秦境,就被秦兵断其后,被扣留,于公元前297年客死于秦后归葬于楚。楚国民众对劝怀王入秦的子兰非常憎恨,发出一片谴责声。子兰对此很生气,却把气出到屈原身上,鼓动上官大夫等降秦派大臣在顷襄王面前恶意诋毁屈原,使屈原遭到放逐,放逐的地点是江南的陵阳。他从郢都过江,沿江东行,经过弯弯曲曲的道路,好不容易到达陵阳。当时楚怀王客死于秦,顷襄王即位不久,降秦派大臣掌权,强秦虎视眈眈,亡国危机逼近。屈原这位强烈的爱国主义者放心不下楚都,忘不了报国,对那位放逐他的年轻君王仍然怀着眷恋。到陵阳不久,他就离开,仍从原路返回。他决定向西南到他青年时期和郑袖(屈原的爱人)谈恋爱玩过的地方去,于是他“乘舲船余上沅兮”——登上小船越过洞庭湖,逆着沅水而上,朝发枉渚,一直到达溆浦。当年他和郑袖在这里度过他们一生中最幸福最美好的时光,人们都以欣羡的眼光赞赏由才华绝代英俊风流的小伙子和天生丽质花容月貌的姑娘配成的情侣。几十年过去了,河山依旧,物是人非,此时的屈原是一个被放逐的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孤老头子,怎能引起人们的注目,难怪他要写出“哀南夷之莫吾知也”那样伤感的语言,他本来是想到这里来散心,现在反而更伤心。他实在呆不下去了,只得回到陵阳。在陵阳过了一段时期,又来沅水一带怀旧找感觉。在七八年时间内,他来来去去好几趟,终于在公元前287年下决心回郢都,当他一回到郢都,就感到气氛不对,果然降秦派一发现他回来,就准备加以谋害,幸亏他走得快,未遭毒手。这时他才意识到,茫茫大地,唯有陵阳才是他的家。他又一次踏上了从郢都去陵阳的路。
历史上的陵阳县面积广大,原址包括今天的池州市和石台县以及归属青阳、东至、铜陵三县的一部分区域。林密谷深,山明水秀,风景优美,有许多区域堪称人间仙境。《楚辞·洪兴祖补注》称:“前汉丹阳有陵阳,仙人陵阳子明所居也。”仅青阳县就有古迹遗址21处、古墓葬28处、碑刻17座、古建筑31幢、古桥梁38座、大小溶洞39个,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刘冲岩刻、柯乔门坊、上章祠堂、文昌阁、张果老坟、神仙洞、笠帽阁、五溪山色、舒姑泉、九子岩等,九华山名来自后来的李白诗“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在屈原那时称陵阳山,因九华山有九子峰,该地区还有九子岩,屈原考证了九子的神话传说:一说为姑获鸟,其鸟“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女人”,无子,善取人子养之以为子;一说为女歧,神女,无夫而生九子,故又称九子母。屈原采此说,故在《楚辞·天问》中说:“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因此在李白之前的隋唐时期,九华山便有九子山之名,此外池州有齐山——秋浦仙境、大王洞、兴济桥、百牙山塔、罗山、杏花村等,石台县有蓬莱仙洞、鱼龙洞、慈云洞等。平生喜欢游山玩水访古探险猎奇求道的屈原,这里正是他求之不得的好地方。“至今九年而不复”,从公元前287年到公元前278年,在九年时间内,他的足迹几乎踏遍整个陵阳县境,为他后期的创作积累了素材,打开了思路,令他成为我国最早的一位浪漫主义大诗人。
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率军攻破郢都。楚顷襄王在流亡到城阳后不久,就逃到今安徽太和东南的巨阳,仓促地以此作为临时都城。
经历如此沧桑巨变,顷襄王身边那些降秦派大臣四分五散,没有人为他分忧,为他计划未来。这时他才想起一贯主张联齐抗秦的屈原,便派人赴陵阳召回屈原,共同商讨收复郢都大计。屈原在陵阳得知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时,他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哀郢》,表示对危亡前夕的祖国无限怀念,对人民苦难深切同情。作为一位爱国爱民的大诗人,迫切要求参加抗秦救亡斗争,一个放逐之臣,行动受到限制,怎么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正当他绝望时,顷襄王派来接他的使臣到了。屈原如释重负,无比兴奋,于公元前277年,离开陵阳经青阳、铜陵过江,向北越巢湖到合肥,从合肥到寿春过淮河,沿颍河北上,到巨阳与顷襄王会合,初步确定收复郢都的进军路线,是沿汉水由北向南,便一起出发到汉水的源头嶓冢。他们从巨阳到太和过颍水,再到阜阳出安徽境,进入河南向西行,一路跋山涉水到达汉水北岸,又沿着汉水一直走到嶓冢。顷襄王因放逐事对屈原深有愧意,相处一段时间也产生亲切感,他们指着遥远的西方楚国远祖所在地昆仑山立誓,制定了两路分兵最后会师云梦收复郢都的军事计划,约定了第二年开春后的一天黄昏为会师时间。正如他在《思美人》中所写:“指嶓冢之西畏兮,与熏黄以为期。”“献岁发春兮,汨吾南征。”第二年开春,如期聚集两路人马,同时发兵,他们节节胜利,一连收复了南方15邑,正当他们准备会师云梦时,遭到以子兰、上官大夫为首的降秦派破坏,一路人马被降秦派遮道阻拦,另一路被假传王意而中道改路,会师云梦收复郢都的计划因此告吹。
复国计划失败,亡国危机逼近,屈原随顷襄王匆匆地赶回巨阳,研究下一步打算,如何重整旗鼓,东山再起,觉得巨阳基础不牢,物资缺乏,倘若秦军猛扑过来,很难坚持,于是决定迁都,顷襄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276年,向东南徙都寿春。从文物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寿春城址“东北两面临淝水,南至斗涧河、范河一线,西到寿西湖东岸”,总面积26平方公里。城内有数条整齐划一的纵横水道,将城区分为10多个规则的矩形区域,城区内有明显的中轴线,宫殿区集中在城址北部。这样规模的都城在短时期是建不成的。这里出土了大批文物,其中有连续出土的楚金币,分别为5187.25克、10061克、3394.8克。有鄂君启金节,为楚王发给亲族鄂君运输商品的免税凭证,共5节,在寿县发现4节,蒙城1节,由此可见当年寿都商业兴盛经济繁荣情况,不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是不可能出现的。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更能说明问题。1933年,地方劣绅盗墓,时间长达3个月,共盗出铜器、石器、玉器达1000件。1938年,国民党11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派兵再次盗墓,盗出铜器、石乐器等150件。这种大型墓 ,不可能在几年内建成。从多方面证据可以认定,顷襄王与屈原一起制定的复国计划因遭降秦派的破坏而失败,使顷襄王猛然惊醒,和屈原在心灵上有了沟通,很想重用屈原,重振朝纲。然而此时秦军已侵占大片国土,纵有灭楚之心,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六国相互牵制,要维持现状,因降秦派大臣牢牢把持朝政,屈原和顷襄王只能采取措施,加速建设都城,促进经济繁荣。如果不积蓄力量,抗秦复国,则很难办到。公元前273年,顷襄王派黄歇使秦议和,隔年又质太子于秦。屈原则有时在寿春,有时回陵阳。他们想在耐心坚持拖延时间中找机会。
屈原坚信:“冀一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一定能从秦人手里夺回郢都,然而事情的发展终不能如人愿。顷襄王病危,处于昏迷状态,在医治无效的情况下,屈原不得不用招魂之俗来挽救之。从屈原所写的《招魂》来看,他用神话传说和浪漫主义的幻想列举四方上下 的环境险恶可怕,不可停留。在诗歌中,他用极度夸张和层层铺叙的手法讲述,这绝不是一般君臣之间官样文章的招魂,而只能是慈祥的老父满怀期望诚惶诚恐地为爱子招魂,才能发出这样感天动地的声音。(屈原和郑袖在青年时期相爱,郑袖有了身孕后被楚怀王抢进宫生下顷襄王,屈原 一生最大的隐痛是不能公开自己与妻儿的关系。)但招魂没有招回顷襄王的魂,顷襄王还是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屈原老泪纵横,伤心欲绝地为顷襄王安葬。葬事已毕,屈原在寿春写下他一生最后的作品《惜往日》,在这首诗中他为后世揭开顷襄王身世之谜的谜底:“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这里就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屈原穿丧服哭祭死去的身为君王的儿子就是顷襄王,除了顷襄王还能是谁?
屈原把复国的希望和理想都集中在顷襄王身上,顷襄王一死,屈原的希望落空了,理想破灭了,他悲悲切切地离开寿春,回到了陵阳。郑袖在顷襄王死后,因不愿看小儿子子兰的降秦派面孔而与之决裂,产生了与屈原复合的念头,悄悄地跟随在屈原的后面,也到了陵阳。屈原与郑袖经历几十年“悲莫悲兮生别离”后重聚,百感交集,泪流满面。在郑袖被抢进宫后,屈原想忘掉郑袖,另觅良伴,但找不到一个能代替郑袖的人。他在《离骚》中写三闪求女都未成功,这是通过艺术手段来展现一下,最后表达自己的愿望是“两美其必合兮”。现在这个愿望可在陵阳实现了。然而由于收复郢都计划失败,国家已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屈原这个强烈的爱国主义者,不想贪恋个人小家庭生活,苟活于人间。他想到当时出现了楚材晋用、朝秦暮楚的逆流,决心以身殉国,以死唤醒楚国民众抗秦救亡的爱国意识。屈原瞒着郑袖,悄悄离开陵阳,于公元前262年五月初五怀抱沙石投汨罗江自尽。《据襄阳风俗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屈原通梦告妻,所祭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妻以竹筒贮米,以五色丝弼缠之,今俗其日皆带五色丝,食粽。”历史上未传屈原妻是谁,原来是郑袖尾随屈原而来,发现屈原投江,就投粽于水祭屈原,由此形成了后来全国性的每年五月初五食粽纪念屈原的端午节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