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勇

2017-07-14
来源:


  

从丝路走来一个弄阮的人

——访音乐系宁勇老师

宁勇,男,1949年10月生,陕西省西安人。华南师范大学音乐系副教授。1982年 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1975年编印《阮曲十首》,1987年编辑出共5册整套阮专业教材。发表阮曲30余首,如《新翻引令》、《丝路驼铃》等。发表论文《阮史漫话》、《谈阮定 弦的规范化问题》等。出版著作《阮演奏法》(合作)、《阮技艺基础训练》、《长安古 风阮曲二十首》。曾获1987年广东音乐全国邀请赛演奏二等奖;1988年陕西省民乐作品比 赛创作二等奖与演奏优秀奖;1989年陕西省首届艺术节科研成果专著奖;1992年陕西省音 乐舞蹈比赛作曲三等奖。作品及演奏地方特色浓郁,为阮长安风格派的形成与建立做出了 贡献。已培养出多位青年阮演奏家。设计研制的“八七型系列阮”通过省级鉴定获优秀科 研成果奖,为开拓阮族艺术、创建阮族乐队奠定了物质基础。创制的双弦高音阮等获3项国 家专利。1994年在广州儿童活动中心组建了中国第一支少儿弹拨乐团兼阮族乐队,任艺术 总监与指挥,多次在省、市各类音乐比赛中获奖,曾应邀带队赴香港、澳门演出。1995年9 月应香港市政局邀请,成功举办了“宁勇系列阮演奏会”,并赴香港演艺学院讲学。事迹 被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多种辞典中。


    南京西善桥东晋(或南朝)大墓中出土的砖刻壁画“竹林七贤”及荣启朝(春秋时期的高士)。其中有阮咸抱弹琵琶的珍贵画面。


先人一段美丽的传奇,往往会给后人产生深远的影响,也许这便是历史文化的薪火相传。这个明媚的下午,徐风从窗外轻拂绰约的韩兰,宁勇老师的书房门向我敞开,五把不一样的阮就静候着我们走近宁勇老师,在这个时候,我们忽然感受到,我们不需要马上扮演无冕之王的角色,我们在艺术的静谧种感受,我们试图知道他的故事,就走近了影响他一生的传奇。


魏晋之际,山阳嵇康寓所面山临溪而建,一片竹林葱郁,经冬不调,于是竹林七贤结伴同游,其中一位名阮咸,善弹琵琶,妙解音律,超然有名士之风。唐朝时,人们彰扬阮咸音乐奇才,名该琵琶为“阮咸”,后世简称“阮”。


阮的历史,用这几句话概括:源于秦汉,兴于魏晋,盛于唐宋,衰于明清,起于当代,展于未来。

秦汉时,阮起源于以古代长安为中心的西北地区,据说汉武帝遣细君公主和亲乌孙国,为了慰藉公主长途旅程的思乡之苦,命令乐工做一个马背上能抱弹的弦拨乐器,于是就有了“土生琵琶”阮。公元5世纪前后,波斯梨型曲项琵琶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原,被称为胡琵琶,于是这两种琵琶也被人不加区分地统称为“琵琶”。从南北朝到武则天时期,史书中有众多关于琵琶的记载实际上不少是对阮的记载。

20年纪30年代,浙江绍兴下窑陈村出土的公元260年清釉仓上塑有抱弹琵琶的伎乐人,其怀中琵琶型制与傅玄在《琵琶赋·赋》所述一致:“中虚外实,天地象也;盘圆柄直阴阳叙也;柱有十二,配律吕也;四弦,法四时也。以方语目之,故云‘琵琶’……”于是,这种具有成熟型制特征的乐器很快从《相和歌》《清商乐》的伴奏中脱颖而出,发展成为独奏乐器。其音质圆润清雅,音域宽广有层,音高准确和谐,蕴藏着及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可供左右手尽情创造和施展各种演奏技巧,所以深受历代贤士乐人的喜好。南齐王融在《琵琶》诗中说:“掩抑有奇志,凄锵多好声,芳袖幸时拂,龙门空自生。”不仅道出阮乐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而且将弹奏者右手在阮上自由自在地上下扫拂喻为“鱼跳龙门”,可谓形象逼真,生动传神。

明清时,阮的独奏艺术逐渐衰落,但在戏曲伴奏和说唱音乐中以新的面目悄然崛起,派生出了从新品种“月琴”,月琴至今仍是京剧音乐三大件中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之一。直到今天,西安周围的乡县许多民间戏班依然使用着古老的自制阮,演唱时,阮声于人腔融为一体,古老苍劲,质朴雄浑,使听者感到揪心扯肺,无不为之震撼。

有必要一提的是,波斯梨型曲项琵琶传入中原以后,迅速地风靡朝野,遍及全国,经过许多改良创造,演化成了一件华夏民族乐器,并得以专享“琵琶”美称。唐宋明清时代都受到各阶层人士表睐,保留了许多优秀的古代传统曲目,也全面继承并发展了阮古代传统的指弹演奏艺术,因此可以说阮的指弹艺术并没有失传,在当代有着非常好的重新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

一个神情的回眸,他带着行李离开了故乡,宁勇弹奏时抑扬按捻,灵动飘逸而又沉稳内敛,望秦川,离长安,前路在何方?杜牧言: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与共和国同岁的宁勇在这天清晨爬上了从咸阳开往北京的一列运货列车的尾厢,他带了10根黄瓜,几个烧饼。最重要的是,一封欢迎他报考中央音乐学院的信,他的《阮演奏法》书稿,自己整理的阮独奏曲谱《阮曲十首》,和一盒自己演奏的录音带。这时,他29岁,距音乐学院阮专业招生年龄整整大了7岁。

经过三试和一次加试,超龄7岁的宁勇还是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了,北京城的高等教育让他开阔了见识,在音乐学院的礼堂,常常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如卡拉扬、斯特恩、小泽征二、梅纽因们作讲座、表演,他完成了毕生作品《丝路驼铃》和论文《阮演奏法》,开始想改革新型系列阮。他毕业后回到了西安音乐学院工作。这时,他是中央音乐学院第一届民乐系阮专业结业生。

这是一个喧哗的年代,大学不再有围墙,走进象牙塔,世界依然在以无所不在的触角和我们接近。音乐在幽深的西域一点点播撒,带给我们内心宁静和神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2001年10月27日,九届人大第二十四次会议提交《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决定》,1991年6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得到修正。一时关于知识产权的问题纷现媒体。宁静的校园,宁勇老师与律师商量着起诉电影《卧虎藏龙》的制作方侵犯其著作权,音乐系的老师们支持着说,这是“公益诉讼”。

我是教师,我们实实在在关心的是知识分子的权益问题。我是大学教师,对知识产权被侵深有感触,出于对老师知识产权的爱护,系领导主动出面帮我们联系律师。我并不精通法律,但我不希望报刊炒作,所以曾经拒绝过许多媒体的采访,我就是个弹阮的,我热爱阮艺术事业,我的时间要花在阮上面。

宁勇老师在西安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时,已经设计出五个品种一整套的新型系列阮,将阮由原来的大阮、中阮、小阮、低阮系列增加了高音阮,其中“双弦高音阮”、“新型阮音箱”、“阮防滑板”三项成果分别获得三项国家专利,被媒体称为宁氏系列阮。在国内张子锐先生的第一代系列阮改革之后,他的第二代阮系列改革得到了实践与推广,在2000年8月应邀赴新加波举办学术讲座和大师班专业教学,他的学生丁晓燕注册了世界上第一支以个人命名的“新加波丁晓燕阮族乐团”。在新加波举办的“阮中情”音乐会上,无论是独奏、合奏、重奏,阮族的优美动听,个性与群体艺术色彩纷呈,展现了具有悠远文化的阮族乐器在新世纪的独特魅力和发展前景。

宁勇老师从西安来到广东后,积极筹划阮族乐队,为普及阮做着有效的工作,1996年调入华师后,担任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阮方向的教辅工作。乐器是音乐艺术的生命之本乐器更是阮艺术的载体,尽管前人积累了许多乐曲文献,但要实现普及阮的理想,宁勇老师知道,他要整理很多艺术理论,改编创作很多曲目。从他35年前与阮结缘以后,传奇就这样走近了他。

一个热爱艺术,热爱音乐的人,心中永远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



阅读4481
分享
下一篇:宁一全
上一篇:宁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