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调元(1883—1913),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字仙霞,号太一,笔名有辟支、屈魂,化名林士逸,湖南醴陵人。1904年加入华兴会,次年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杂志,鼓吹反清革命,遭清政府通缉,逃亡日本。萍浏醴起义爆发后,回国策应,在岳州被捕,入狱3年。出狱后赴北京,主编《帝国日报》。1912年初在上海参加民社,创办《民声日报》。后赴广东任三佛铁路总办。二次革命期间来沪,参与讨袁之役。后赴武汉讨袁起义,二次革命失败后,宁调元不幸被捕,1913年9月25日在武昌英勇就义,年仅30岁。其诗篇激昂悲壮,风格沉郁,作品多写于狱中,著有《太一遗书》。
摘要:柳亚子与宁调元,同为中国近代杰出诗人和南社社友。清末,宁调元陷狱时,柳真情关切。南社创立时,柳亚子邀宁参与合作。民初,宁邀柳同编《民声报》。南社成员周实、阮式因革命遇害,宁、柳协力昭雪。柳亚子因与社友意见不合,一度宣布脱离南社,宁调元参与挽留柳氏,回社续任南社主任之职。“二次革命”失败,宁调元遇难。柳致悼诗,编辑宁氏遣作出版。柳、宁二氏同具革命情怀,他们结下诗文情谊,也显现了南社的历史光彩。
关键词:柳亚子;宁调元;南社;柳宁交谊。
柳亚子是南社发起创建人之一,南社创立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他是南社的主持者。他与南社社友联系较多,交往甚众。宁调元就是其中的一位。
宁调元,湖南醴陵人。早年即受革命排满思想影响,1904年参加黄兴等组织的华兴会,参加反清革命活动。1905年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因反对日本政府限制中国留学生活动的“取缔规则”,参与组织留学生归国,在上海参与办中国公学。1906年入中国同盟会。因与禹之谟组织追悼陈天华、姚宏业二烈士,公葬于岳麓山,遭到湖南乡绅反对。创办《洞庭湖》杂志,发表《仇满横议》,宣传反清革命。因联络萍浏醴起义人士牵累,1907年被湖南当局逮捕入狱。
柳亚子与宁调元,和陈去病、高天梅等,均为同盟会员,参加反清革命活动。他们均著文编刊,进行反清宣传。同时,柳、宁都长于诗文,国学修养深厚。宁、柳亦均为革命和文学的同道好友。柳亚子与宁调元之间在交往中结下了真挚情谊。
柳、宁心交,真情关切
宁调元与南社诸友相熟识,建立了诚挚友情,相互关切。
因策应萍浏醴起义,1907 年,宁调元被湖南当局逮捕入狱。闻讯宁调元被捕,柳亚子即作《虞美人 忆太一湘中》一词寄怀:
大鹏未展摩天翼,底事遭缯弋?湘兰沅芷不芳芬,一夜西风,何处吊灵均!
生离死别哪能晓,清泪知多少!笯鸾囚凤奈卿何,渺渺予怀,望断楚江波。[1]
柳亚子赞扬宁调元的才干,对宁的无辜被拘及未知最后会遭遇什么不幸命运,表示痛惜担忧,悲怀西望,表达了对同为革命诗人宁调元之记怀。
宁调元在长沙狱中,系念同志诗友,其中就有柳亚子。1908年3月7日,宁调元致高天梅信中问及:“陶公(陈陶怡)、亚庐无恙耶?” 5月7日一信中又问:“亚公有近作否?曷抄一二见示?毋任企仰。”[2]亚卢、亚公,即柳亚子。
1909年,柳亚子又作怀人诗,思念狱中的宁氏:
自昔湘中产奇士,三闾而后又姜斋。龙飞破壁知何日,一集《南冠》手自排。[3]
柳亚子对宁调元甚为赞赏,并盼望他早日出狱。
1909年11月,宁调元出狱。1910年初,宁调元到北京,任《帝国日报》总编辑。柳亚子又作诗寄宁调元:
京洛缁尘浣未休,翩然鹰隼击高秋。似闻市上存屠狗,莫向车前问饭牛。
金粉南朝新涕泪,胭脂北地旧风流。玉箫琼瑟湘娥怨,珍重芙蓉远道投。
穿针压线嫁衣忙,鸩鸟为媒亦自伤。掩袖有人工夺婿,牵罗绝代尚无郎。
十年不字迟归妹,九死余情自信芳。梦里葡萄新酒熟,盈盈十五嫁王昌。[4]
宁调元到北京后,柳亚子曾与宁调元通信,南社蔡哲夫、高天梅向宁征诗。宁调元于1910年10月11日复柳亚子信云:“迭奉来谕,未及裁答。而哲夫“六花鉴”及钝剑“花前说剑图”,一时难以应命。弟在此间,无事不要过手。资政院开会,每日必往旁听,自午前七时至午后六时,皆在劳动之中。精神有限,而事故无穷。辞职者屡,未能如愿。一俟找到接办者,即南下矣。”宁调元向柳亚子介绍他在北京工作繁忙境况。同时,因编辑《帝国日报》,他向柳亚子索稿:“敝报发行,逼近周年。兄倘有暇日,曷作文见教,藉光篇幅。诗词亦好。”[5] 后来,柳亚子寄诗给宁,宁在《帝国日报》发表过柳亚子的诗作。
柳主南社,邀宁合作
宁调元1903年即有“诗坛请自今日始,大建革命军之旗”[6]的抱负。1907年至1909年,宁调元在长沙狱中时,陈去病、高天梅与柳亚子酝酿发起创立南社。宁调元大力支持。他参与设计南社体例,为南社撰序,积极提供诗文稿件,是南社创立的积极推动者和参与者。南社于1909年11月13日于苏州虎邱正式创立。时宁调元在长沙刚刚出狱(于1909年11月1日出狱),未能前往参加。但他是南社的积极成员。宁多次与柳亚子通信联系,商讨过南社之事。
1910年春,4月10日,南社第二次雅集在杭州西湖畔的唐庄举行。而此时宁调元却远在北京。他是应前明德学堂师长陆鸿逵之召,于1910年3月17日抵达北京,担任《帝国日报》总编辑的。[7]因刚任职,宁亦不能离京赴南社雅集。
1910年8月16日,南社于上海张家花团举行第三次雅集。社友推举任职于北京帝国日报社的宁太一为文选编辑员。实际上,这次雅集由柳亚子与俞剑华事先商量,“如此这般的运动一下”(柳亚子语),让南社主干人物陈去病与高旭落选,将宁调元和景秋陆等人推举出来的。[8]
9月10日,宁调元致函柳亚子,力辞就任南社文选编辑员职务。宁在信中说:“南社社长一席,弟学力毋以肩此,祈另推一人为佳,并恳转知诸君为幸。”[9]
柳亚子力邀宁调元参与南社编辑工作。虽然宁调元力辞南社之职,但他还是为南社集选编了部分文章。10月11日,宁调元致柳一信中说:“南社选文之职,前已力辞。迨奉文稿,所选仅数篇,略足十余页之数。尚差二十余页,难寻材料。不知如何其可。尚乞指示办法。” 柳亚子亦曾向宁索诗稿,宁表示:“至所欠诗债,稍暇当分别清偿,决不遗忘。”[10]
柳亚子致信宁调元,告知南社集已经选编成功,并已付印。1911年1月10日,宁调元复柳亚子信,询问须在北京刊登广告代为发行和南社出版需要资助事:“亚庐我兄先生:奉来谕,稿已选定付刊,甚感。出版,敝处可代派。惟告白如何措词,均请拟来。弟名下应派费若干,祈即开示,当照寄。”此时,立宪运动正加紧进行,速开国会的请愿活动一浪高过一浪。身在北京从事新闻工作的宁调元还与柳亚子商量拟组建政党之事。宁在此信中说:“开国会之期已近,吾人当急组织政党,预备竞争选举。拟另拟一党名,分部办事(如教育、实业等是)。草定章程后即当寄上。江、浙皖等处,当惟吾兄与钝子是赖。蔡君哲夫,不知可任广东一部分否?拟不发表,惟暗中运动,使人不注意为是。京中诸友已承认弟说,尚祈斟酌是要。”[11]
宁、柳合作,同办《民声》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发生后,辛亥革命浪潮席卷全国。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宁调元有从事政治活动意愿。1月16日,宁调元在上海参与发起成立民社,邀约柳亚子加入,拟共同创办《民声日报》。
宁致函柳亚子云:“亚庐吾兄鉴:闻已由京返沪,事烦不能一谈。敝社(指民社)成立,吾兄当表同情。可否即时填写愿书,以便入社同办事?”函中还问及《铁笔报》、《天铎报》事。[12]
宁另一函云:“亚庐吾兄鉴:前少屏谈及足下有意在沪上任事。吾兄道德文章,素所倾仰。比即托少屏邀兄入社,以《民声》为共同办事之地。风雨如晦,同志日稀,想必不我暇弃也。”[13]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甫成立。经雷铁厓推荐,柳亚子曾到南京临时政府当秘书,但柳并不适应,“不到三天,就托病逃往上海”。他在自传中说:“我父亲不赞成我在上海住,对于经济方面接济很少。我自己不得不自己去找饭吃。靠了朋友的介绍,做过了《天铎》《民声》和《太平洋》三个报馆的主笔。” [14]介绍柳亚子进《民声日报》的,就是宁调元。
2月14日晨,宁调元致柳亚子一信,催促柳亚子到《民声》就职:“《民声报》出版在即,事务纷烦(繁),务望自来望平街报馆就事为盼。惟薪金一层,尚未决定,因尚须大家斟酌故。”[15]
2月20日,民社机关报《民声日报》在上海创立,宁调元任总编撰。柳亚子入《民声》报,即是应宁调元之邀。他在《自撰年谱》中说:“宁太一创办《民声日报》,延为文艺编辑。” [16]柳亚子在《民声日报》开辟《新刊介绍》栏,介绍宋紫佩发起编辑的《越社从刊》、苏曼殊的《潮音》、《文学因缘》、马君武的《新文学》、龚自珍的《定庵集外诗》和欧美文学剧本《夜未央》《鸣不平》等作品。[17]
4月14日,《太平洋报》刊登过《欢迎侨商(邓树南)之盛》信息,其中有民社宁太一、《民声报》柳亚卢。这是宁、柳二人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
民社是民国建立后由两湖地区政治人物组成,有部分同盟会员参加,受黎元洪影响,主张建都武昌。5月,民社与原立宪派人士操纵的统一党等合并成共和党,该党拥护袁世凯统一,以黎元洪为理事长,与同盟会对立。8月6日,宁调元在《民国新闻》发表启事,宣告脱离民社及其后的共和党。[18]
柳亚子后来脱离《民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民社逐渐表现出反对同盟会、反对孙中山的立场,一方面是因为宁调元的离开。柳亚子在《自撰年谱》中说:“会宁太一返湘,亦遂谢《民声日报》事。” [19]他在《南社纪略》中说:“我是出《天铎》而入《民声》了。但太一不久奔丧还湘,《民声》内部起了变化。继任的杨性恂和汪兰皋,都站不住而走了。我自然不好独留。正在这个时候,叶楚伧办起《太平洋报》来了。于是我又从《民声》出来。”[20]可见,柳亚子入《民声》,出《民声》,都出于与宁调元的共同立场和友情。
1912年4月,因为三佛铁路支路公司总办人员任命事,湖南省与广东省意见不和,湘路公司和湘省都督谭延闿与广东都督陈炯明电商,决定由宁调元为总办。于是,不久,宁调元赴粤任三佛铁路总办。[21]宁调元离沪赴粤,柳亚子曾作诗相别:
豪气吞云梦,神交历岁年。邹阳梁狱泪,正则楚骚篇。
乍作江南客,还寻岭外船。重逢知未易,扶醉各相怜。[22]
以上,是民国元年,柳亚子与宁调元同在《民声日报》共事的一段经历。
宁、柳协力,昭雪周、阮
民初,柳亚子还与宁调元等,共同为被清县令与劣绅勾结杀害在家乡从事反清革命活动的青年周实和淮南社(南社分支)成员阮式二烈士(同为同盟会会员和南社社员)申雪仇冤的活动。
1911年11月5日,周实与阮式在淮安组织学生队,14日宣布光复。讵料,17日,周、阮被清县令姚荣泽等谋害。姚潜逃南通,藉江苏都督府通州(南通)分府总司令张詧庇护。柳亚子与南社同仁闻讯,非常气愤,欲为周、阮二烈士申冤报仇。柳亚子致书宁调元研商,拟请由民社发电,求得处理。宁调元于1912年1月22日复函,云:“周烈士覆盆之冤,兄欲为之昭雪。古道照人,无任钦佩!惟弟以为,由民社发电,中间经种种手续,反觉迟缓其事。若得同志数人署名,由尊处拟一电稿,要求孙中山提案究办,不特直捷了当,其效力当亦相等。未审以为如何?弟总当为发电列名之一也。”[23]
其时,淮安学团顾振黄等和阮兄弟三人,要求解提姚到案对质。沪军都督陈其美根据南社社员和周实父、阮式兄之控诉,积极为周、阮案昭雪。陈其美行文通州,密拿姚荣泽,解来上海讯办。但通州分府匿不解沪。陈其美派员到通州提人。但张詧“匿不解申”。2月4日,陈其美致电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和司法总长伍廷芳、次长吕志伊,报告此案,决心为周、阮昭雪。[24]
1912年2月6日,以宁调元领衔,与高旭、雷铁厓、柳亚庐、朱葆康、沈砺联名致电孙中山:“南京总统府中山先生鉴:山阳周实、阮式,光复淮城,勋劳卓著。突遭满清伪令姚荣泽惨杀。同人共愤。务请电饬南通总司令张詧,毋再袒抗,火急解申,归案讯办。”[25]
2月9日,孙中山立即作出批示,令江苏都督庄蕴宽将周阮冤案移交沪军都督府:“该案系在沪军都督处告发,……应将全案孜归沪军都督彻查讯办,以便迅速了结。合就将原呈发交贵都督查照,仰即将全案卷宗一并移交沪军都督也。”[26]
经陈其美通电力争,孙中山批示,姚犯始解沪,经由沪军都督与司法总长派员会同审理,姚荣泽获死刑。但孙中山临时大总统一职让位袁世凯后,袁世凯下令予特赦,姚改处监禁十年。[27]
1912年2月11日,南社与克复学报社、淮安学团联合召开周、阮两烈士追悼会,柳亚子主祭,宣读祭文。宁调元参加追悼会,也发表了演说。诸演说均表示要为二烈士复仇。[28]
以上是柳、宁共同参与昭雪南社周实和阮式二烈士活动的过程。
柳辞社职,宁力挽留
柳亚子与宁调元二人的交往中,南社活动是他们共同关注和交集的主题。
1912年夏,柳亚子“六月杪,挈眷返黎里”。[29] 7月14日,宁调元致函柳亚子:“阅报知台驾已返苏州,正为《太平洋报》惜也。寄上文一件,诗数什,不知有可以为《南社》第六集之资料否?民社宣告脱离,兄表同情否?”[30]
宁调元与柳亚子之间,互相关切行止,交流观瞻。8月,宁又致柳一信,问及:“本月八号,兄有来上海之说。屏子结婚之时,安坐家中,事后赶来,意欲何居?日来常往第一台看戏,见小子和种种之不佳,拟于《民国新闻》指驳之。甚望兄为之答复。” [31]
9月24日,宁又致柳一信:“南社一、二、三、四、五期,每期能再寄一二册否?六、七期出版后,祈寄十册,附呈近作数章,祈赐和焉。何时来沪,望先示知。昨得家报,忽丧一儿。年来迭遭变故,俯仰身世,不时先后起归回之念。将来能于沪上图一良晤,甚好。”[32]宁、柳交往情谊深厚,诗作唱和,家庭变故,命运情怀,均敞开心扉。
10月27日,南社在上海举行第二次雅集。因柳亚子主张改编辑员三人制为一人制,并且毛遂自荐。但柳氏此议未获通过。柳亚子一气之下,于第二天(10月28日)即在《民立报》发表通告,脱离南社,称:“仆因多病,不能办事,自请出社。”[33]虽经社友劝解,柳亚子仍不为动,于同年11月18日在《民立报》复刊出《柳亚子脱离南社之再告》,表示“决然引退”的坚决态度。[34]
南社社友纷纷劝说,皆不奏效。宁调元也专就此事力劝柳亚子,收回退社之心。1913年1月8日,宁调元致书柳亚子:“如日内能来上海,一图良晤,极所盼望。南社出社之举,何以如此决绝?窃为通人不取,乞三思之。”[35]
1月13日,宁调元复致函柳亚子:“南社经营数年,中道遗弃,想非初意。日前,弟特约在沪同人开一谈话会,对于兄任社长,兼充编辑,莫不同意。如再拒绝,实非同人所望于兄也。公函想已收到。第八集出版之期,弹指即到,千乞勉为其难。弟以文章、道德、感情相结合,若界限太明,反滋是非。”[36]函中透露了一信息:宁调元曾在上海召开南社社友谈话会,与会者一致同意柳任社长兼编辑工作,即满足柳亚子原先提出的方案,请柳不要再推卸。[37]
经过南社社友们的多次敦请,直到1914年3月29日,南社第十次雅集,商定的南社条例,完全符合柳亚子的条件,柳才同意重行加入,复为社友。5月24日,南社临时雅集欢迎柳复社。
在劝说柳亚子恢复南社这一过程中,宁调元也做了许多努力。不过,柳亚子复社时,宁调元已经牺牲,离开人世矣。
宁逝柳悼,辑编遗作
1913年3月20日,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南社社员宋教仁在上海车站被歹徒暗杀。国民党领导人孙中山、黄兴经过一段酝酿后,决心发起武力讨袁(世凯)活动(即二次革命)。宁调元奉黄兴命,与熊樾山秘密前往武汉发动,事泄,6月26日在汉口被捕。南社主干人物、国会议员高天梅联络众议员22人驰电民国副总统黎元洪,营救宁调元。[38]“滇督蔡锷及陈文玮等先后电黎氏,乞贷君一死。”汪文溥劝黎释宁。“黎尚雯亲诣鄂都督府,涕泣陈词,求所以善待君者。”[39]但均未获效。二次革命失败,黎元洪承袁世凯之旨,9月25日,宁调元惨被杀害。
宁调元牺牲后,柳亚子痛哭作诗二首:
当年专制犹开网,此日共和竟杀身。早识兴朝菹醢急,不应左袒倡亡秦。
独夫曷丧苍生怨,豪杰成灰白骨哀。血溅武昌他日事,鬼雄呵护复仇来。[40]
柳亚子诗中甚至痛斥袁世凯、黎元洪之流:满清专制统治时期,宁调元入狱,还因网开一面而被释放。倒是进入民国共和年代,宁调元却惨遭杀害!柳氏作《宁调元传》中曰:“柳弃疾(亚子)曰:十载以来,虏恶滔天,斩志士如刈草菅,君独不死。顾殒身共和之年,宁非命耶!”[41]诗文之意旨同一。
宁调元牺牲后不久,1913年10月南社第九次雅集时,社友们即已商议辑印亡故社友周实丹、宋教仁、宁调元的遗稿。[42]1914年6月13日,南社在《生活日报》刊登启事,征集已故社员(含宋教仁、宁调元等)的遗著、照片。[43]
南社社友和宁调元生前好友多人作诗悼念。刘谦《哭太一诗》中有两段云及:
生平知己数天梅,我自南幽闻几回。赋得招魂长短句,遥知宋玉有余哀。(高天梅吊君诗甚哀,余读之未尝不泣下沾衿也。)
等身著作今何在?魔劫宁教到简篇。收拾丛残成一卷,煞劳傅(钝根)柳(亚子)损宵眠。(君生平著述甚富,身后散佚,存者寥寥。钝根、亚子到处搜求,始裒成古文诗词一卷,出版有日矣。)[44]
诗中述及:柳亚子和傅钝根二人,为搜集宁调元的遗作,曾日夜操劳,损及宵眠。
作为宁调元生前的知己好友文斐、傅钝根、刘谦等人,不辞辛劳,搜集宁调元的大量诗词作品、著述文字,柳亚子整理,编成《太一遗书》,1915年、1916年陆续刊行。他们尽到了生前挚友的责任。柳亚子编辑南社集时,刊出宁调元遗像,撰写《宁烈士太一传》[45],作为对亡友的纪念。
柳亚子与宁调元均为近代杰出诗人,并结为南社社友。他们革命同心,反清反袁;文学同道,尽心南社。柳、宁二氏同具革命情怀,他们结下的诗文情谊,也显现了南社的历史光彩。
参考文献
【1】柳亚子.柳亚子选集(下册)【M】 //王晶垚,王学庄,孙彩霞,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宁调元.宁调元集. 【M】 //杨天石,曾景忠,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3】柳亚子.南社纪略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4】杨天石,王学庄.南社史长编.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5】莫永明,范然.陈英士纪年. 【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6】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二卷). 【M】 //北京:中华书局.1982.
【7】柳无忌,殷安如.南社人物传.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8】柳亚子.柳亚子文集补编【M】 //郭长海,金菊贞,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9】高旭.高旭集. //郭长海,金菊贞.编.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0】南社(第二十集)南社从刻(第六册). 【M】 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
注释:
[1] 柳亚子:《虞美人 忆太一湘中》,王晶垚、王学庄、孙彩霞编《柳亚子选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下册,第672页。
[2] 杨天石、曾景忠编《宁调元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29页,第230页,第231页。
[3] 柳亚子:《后怀人诗十六章》之一,《柳亚子选集》,下册,第687页。
[4] 柳亚子:《寄宁太一燕市》,《柳亚子选集》,下册,第697页。
[5] 宁调元《致柳亚子书》1910年10月11日,《宁调元集》第248-249页。
[6] 宁调元《文渠既为余次定<朗吟诗卷>,复惠题词,奉酬五章,即题<纫秋兰集>》,《宁调元集》,第136页。
[7] 见《宁调元年谱》,《宁调元集》,第697-698页。
[8] 柳亚子《南社纪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4页。
[9] 宁调元《致柳亚子书》,1910年9月10日,《宁调元集》第248页。
[10] 宁调元《致柳亚子书》1910年10月11日,《宁调元集》第248-249页。
[11] 宁调元《致柳亚子书》1911年1月10日,《宁调元集》第249页。
[12] 宁调元《致柳亚子书》1911年1月10日,《宁调元集》第250页。
[13] 宁调元《致柳亚子书》1911年1月10日,《宁调元集》第250页。
[14] 《柳亚子自传》,1932年9月15日,《柳亚子选集》下册,第1031页。
[15] 宁调元《致柳亚子书》1912年2月14日,《宁调元集》第251页。
[16] 《柳亚子自撰年谱》,1940年11月,《柳亚子选集》下册,第1055页。
[17] 《南社史长编》,第259页。
[18] 《南社史长编》,第291页。
[19] 《柳亚子自撰年谱》,1940年11月,《柳亚子选集》下册第1055页。
[20] 柳亚子《南社纪略》,第42页。
[21] 《宁调元年谱》,《宁调元集》,第701页。
[22] 柳亚子《送太一入粤》,《柳亚子选集》下册,第704页。
[23] 宁调元:《与柳亚子书》,1912年1月22日,《宁调元集》,第251页。
[24] 莫永明、范然:《陈英士纪年》,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38-139页。据柳亚子《南社纪略》,陈其美此电系柳亚子到沪军都督府起草,故选入柳亚子文集。见《柳亚子选集》,上册,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09-111页。
[25] 杨天石、王学庄编《南社史长编》,第243页。
[26] 《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2年,第71页。
[27] 白坚撰《周实传》,载柳无忌、殷安如编《南社人物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409页。
[28] 《南社史长编》,第247页。
[29] 柳亚子自编年谱,《柳亚子选集》,下册,第1055页。
[30] 宁调元:《与柳亚子书》,1912年7月14日,《宁调元集》,第251-252页。
[31] 宁调元:《与柳亚子书》,1912年8月,《宁调元集》,第252页。
[32] 宁调元:《与柳亚子书》,1912年9月24日,《宁调元集》,第252页。
[33] 《柳亚子脱离南社之通告》,郭长海、金菊贞编《柳亚子文集补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15页。
[34] 《柳亚子文集补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15页。
[35] 宁调元致柳亚子书,1913年1月8日,《宁调元集》,第252页。
[36] 宁调元致柳亚子书,1913年1月8日,《宁调元集》,第253页。
[37] 《南社史长编》定宁调元致柳信日期为1913年1月18日。
[38] 高旭:《闻太一在湖北被逮,为电武昌营救,众院中联名者二十二人》,郭长海、金菊贞编《高旭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94页。
[39] 刘谦:《宁调元先生事略》,《宁调元集》,第656-657页。
[40] 柳亚子《闻宁太一亚耗,痛极有作》,《柳亚子选集》下册,第709页。
[41] 柳亚子《宁调元传》,《宁调元集》第644页。
[42] 《南社史长编》,第345页。
[43] 《南社史长编》,第367页。
[44] 《南社史长编》,第343页。
[45] 载《南社》第二十集,第五十五-五十六页,引自《南社从刻》(影印本)第七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第4965-49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