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志刚:龙虎山泉源石蛙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被誉为鹰潭养“蛙”第一人

2017-12-11
来源:世界宁商网




蛙声响处财富来


石蛙,被美食家们称为“百蛙之王”。 宁志刚,被誉为鹰潭养“蛙”第一人。    


创一番事业,才不辜负龙虎山这一片神奇的“碧水丹山”。


1996年鹰潭农校毕业参加工作伊始,创业的冲动就在宁志刚的心中萌动。为了理想,他先后从事过水稻种植技术的推广、天师板栗产业化开发、龙虎山景区乡土树种推广等许多发展项目。    

2008年,宁志刚被市科技局聘为市级科技特派员,前往浙江大学学习石蛙养殖技术。回来后,他引种10对石蛙在自家的庭院内兴建了6个养殖池进行试验。

2009年初,他新建了20个养殖池,2010年初又新建了60个养殖池,

2010年末至2011年初随着养殖的需要,宁志刚投入20余万元扩建了5000平米的生态养殖场。至目前,总投入60余万元。去年销售幼蛙1.2万只,商品蛙220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3万余元。库存二三年的幼蛙8000余只,库存种蛙400对,当年的越冬蝌蚪2000余只。

通过三年多的实践,宁志刚了解了人工养殖石蛙的完整过程,初步掌握了石蛙养殖技术,为今后规模养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石蛙的人工养殖起步较晚,对石蛙养殖的研究较少,特别是防病治病的研究几乎为空白。可以说,目前国内的石蛙养殖技术还不完全成熟。为破解养殖难题,攻克技术难关,宁志刚查阅了牛蛙、林蛙、青蛙、虎纹蛙和水产养殖方面的相关技术资料,借鉴并试验多种饲养方法;查阅水生病虫害相关知识,了解疑似细菌、真菌、病毒的发生发展规律,并用化学药剂、中草药进行各种各样的防病、治病的技术试验研究。实践出真知。


宁志刚经常深入野外山涧,在野生石蛙的栖息地解读其生活环境,不断更新、创造石蛙人工养殖仿生环境。通过在养殖场地安装摄像头等措施,观察、了解石蛙的生活习性,掌握石蛙的繁殖、吃食、排泄等生长规律。为攻克技术难关,养殖场聘请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国内顶级的两栖专家李丕鹏博士作技术顾问,把疑难的病虫害送入其生幼实验室进行化验,查出病原体并加以药物敏感试验性研究,同时与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处进行富硒节能减排循环生态繁养模式技术合作,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他自行摸索,创造性地建设生态商品蛙养殖场,将森林、树木、杂草、石块等围入围墙中,引入山涧水,把蛙放入其中,并运用灭虫灯引诱昆虫作为蛙的辅助性饵料,既节约成本又提高了蛙的品质。    


泉源石蛙养殖场是“全国科普示范基地”,声誉渐隆。公司配合中央电视台7台拍摄并制作了《天师八卦宴》栏目,将石蛙作为龙虎山的山珍、天师养生珍品,录制成节目播放,同时介绍了石蛙的养殖过程,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与此同时,宁志刚认真实施全国科普示范基地的创建,建立科普图窗200平米、发放科普读物500份、组织科普培训3次、组织召开省第三十九届学术沙龙,均取得良好的科技普及效果,带动8户从事石蛙的养殖。配合鹰潭市农业局做好石蛙的增殖放流工作,将自行繁育的幼蛙、蝌蚪提供给市农业局放入到大自然中,有力地保护了生态平衡。    


诗情画意的“泉源”背后,是宁志刚辛勤的付出。


2012年,他要做的事很多:扩建100个幼蛙养殖池,力争当年养殖8万只幼蛙供农户参与养殖;开展“保护地增温提早繁育”试验、“蝌蚪不同饲喂的长个和提早变态”试验;发动当地农户8户以上从事石蛙饵料(黄粉虫)养殖,带动农户10户以上从事商品蛙的养殖,逐步建立“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将石蛙产品包装后,作为龙虎山高档旅游礼品进行销售,同时制定石蛙有机或绿色食品养殖技术规程。    


在景区干部的引领下,记者看到养殖场周边种满了无患子树(当地人称作皂角树)、桂花树、广玉兰等,新发的枝叶迎风招展,伴着潺潺小溪的歌唱,令人心旷神怡。“这是童年时我和小伙伴们嬉戏、游泳、捉鱼的地方,带给我们太多的欢乐,我要用石蛙养殖这个产值高的项目带动乡亲们富起来。”宁志刚深情地说。



石蛙简介


石蛙。其实它真正的学名叫棘胸蛙。它和林蛙一样,本来是生活在大自然中的野生蛙。人工养殖,如果技术掌握不到位的话,很难成功。可是江西龙虎山的宁志刚,把它养殖成功喽。  


好吃的石蛙不但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很高,富含高蛋白、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石蛙的药用价值也很高,具有补虚损、解热毒、驱痨瘦、化毒疮的功效。对于这一点,《本草纲目》里也有记载:石蛙主治:“小儿痨瘦,疳瘦最良”,石蛙在我国食用的历史也比较久远。自古以来,它就是皇家宫廷的名贵山珍之一,被人们称为“食之长寿、药用化疮”的珍贵野味。但多年来,石蛙作为野生物种,一直是被保护的对象,要想品尝到它的美味还真不容易。


阅读6747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