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县《西位村志》暨西位村宁氏家族发展史

2017-07-17
来源:


《西位村志》

  《西位村志》主要讲述了西位村的发展历史,从地理位置,资源环境,人口姓氏,农、林、畜,工商教育,卫生保健,文化建设,古建古迹,民俗风情,人物名录等多个方面,详细的介绍了西位村从建村至今的发展历程。

  村内姓氏颇多,然而人口最多、发展最好、名望最大的无疑是甯氏。甯氏分为好几支,由于家谱缺失,现在已无从厘清。甯氏家族世代经商,买卖主要以烧坊(旧社会的酿酒业)为代表,几百年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成为稷山晋商中一个特殊的群体。

  非常感谢西位村宁国创书记送来的《西位村志》,也呼吁全国各地的宗亲向我们提供当地甯氏一族的族谱及文史资料,以便我们更好的开展研究工作。寄送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红星路1号长江大厦906室。

《西位村志》

西位村甯氏家族发展历史

    西位村是拥有5000多人口的巨大村庄,因为是传统的农业村,而又地少人多,因此上,历史上群众有外出经商的传统,多选择西北一带发展,成为西北晋商的一支力量。村内姓氏颇多,然而人口最多、发展最好、名望最大的无疑是甯氏。甯氏分为好几支,由于家谱缺失,现在已无从厘清。宁氏家族世代经商,买卖主要以烧坊(旧社会的酿酒业)为代表,几百年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成为稷山晋商中一个特殊的群体。

  “前大顺” 、“后大顺”烧坊----第七支“花楼门”宁氏

其中第七支宁家,就是久负盛名的“花楼门”宁氏。因为其家族先后连片建造了六座宅院,六座宅院共同拥有一座大宅门,这座宅门修造得极为华丽,因此叫做“花楼门”。(这也是晋南地区称呼富户人家的普遍叫法,比如“西岸里”、“高门坡”、“黑场门”等等)这支宁氏,代表人物叫做宁离明,大概生活在乾隆时期。他接管了家父(宁近虞)留下的家业,成为七支族十二世第一任少东家。由于他的父亲生前勤俭持家,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富户。而素有修养文化的他,却不满足现状,认识到:“无商不活,无商不富,农事为本,无农不稳”的道理,用庄户人的话说就是:“庄稼搅买卖,光景发得快”。在继母(当时父亲已过世,继母是一位非常精明能干的农家主妇)的支持下,毅然决定出省经商,赚大钱,在今陕西省洛南县十家铺(今石坡镇)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

  经过一段时期的打拼,宁离明在十家铺建起了“前大顺”字号的烧坊。同时雇用当地人,开始了他的烧酒业。同时,在当地置良田,买骡马,用做酒的下脚料养猪,圈粪下田,实现良形循环,发展到大约十五年后,由于烧坊发展壮大,宁离明又增加了“后大顺”字号烧坊,于是,就有了“前大顺”、“后大顺”二家烧坊,生意火爆,买卖一直持续了一二百年而不衰。清末民初,在“前大顺”、“后大顺”干过的有村人就不下20个。民国13年,西安“二虎守长安”战役中,河南镇嵩军部队,进入陕西后在十家铺烧杀抢掠,烧了“前大顺”前面三间门面,烧了“后大顺”三座院房子,自此,两座烧坊一蹶不振,最终变卖回乡。

  宁离明子孙发财后,也做了不少善心的事情。咸丰三年西位关帝庙重修,宁玉成捐银60两(儒生生员宁玉成施银60两,咸丰四年九月关帝庙重修碑记);同治年间,岁歉,宁钟秀发廪赈饥人;光绪二十六年大旱,赤地千里,宁玉成散粟救饥人,都得到了群众的称赞。

  旧社会,富户人家结亲联姻,都讲究个门当户对,宁家尤其如此。宁离明第五代曾重孙宁发荣(从九品)和稷山县坞堆村钦点探花王文在的妹妹结为龙凤;宁离明第六代重孙宁庭璋和稷山县清河上费村李百万的闺女结婚;宁离明第六代重孙宁益骞夫人是坞堆富贾王璋的孙侄女;宁离明第六代重孙宁益容和白池首富高百万女儿和亲;宁离明第六代重孙宁益密(山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毕业,在校成绩名列前茅,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河南省郑州府银行任副行长)和稷山县太郝村富户梁家三闺女结百年之好;宁离明重孙宁耀文之女与曾重孙宁致化之女(姑姑侄女)分嫁稷山大李村父子举人贾府。这些富户以婚姻的方式联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势力,令十里八乡刮目相看。

   “大顺兴”烧坊----第二支石匠出身的宁氏

  道光初期,石匠出身的宁氏二支十一世宁协中为发家致富,到陕西省连县店头镇(今黄陵县店头镇) 做石匠活,赚了不少银子, 据传说还意外发现了几罐银元。此后,宁协中在店头街招兵买马,首创“大顺兴”烧坊一座,当起了酿酒厂的掌柜。当时,宁氏在店头街有山西会馆,宁协中门前还立有“石头旗杆”(应该是捐了功名)。

  道光中期,宁协中的三个儿子宁其信、宁其惠、宁其聪将“大顺兴”字号烧坊分为“大顺兴”、“顺兴正”、“顺兴德”( 后改为“义顺合”) 三家烧坊,居然占去了店头镇大半条街, 因此得了个店头“宁半街”的称号。各家烧坊都雇有100 多名劳力,各饲养着三十多头骡子驮运销酒,酒库里摆放着100 多个大酒缸,骡子驮酒篓时, 骡子背上配马鞍, 两边各挂着一只大酒篓, 每只酒篓装有一至二百斤酒。由于善经营, 会管理, 注重诚信, 选用上等高粱、大麦、玉米做原料, 严格技术把关, 酿出的酒品质量高, 保度数, 生意十分红火, 也为当时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许多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找到了挣钱门路, 就连家乡稷山县翟店镇各村也有不少人慕名投奔到店头烧坊打工,至今西位村还有十多户人家在那里落户。

  宁协中开办的“大顺兴”字号烧坊原酒名曰“店头酒”, 尔后更名“店头大曲”, 之后“义顺合”字号名为“店头拐角酒”, 现名“轩辕特曲”, 已有近200 年历史。“大顺兴”、“顺兴正”、“义顺合”三家烧坊, 在民国中期,“顺兴正”字号倒闭。据宁氏后裔“顺兴正”东家宁骏鸣墓碑载: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九月十九日,陕西宜君县店头街(今黄陵县店头镇)有祖立商号一所,因族众心散无法经营……“大顺兴”、“义顺合”字号一直支撑到上世纪50 年代中期。

  道光末期到咸丰初期,宁氏后裔从黄陵县店头镇风光还乡,在村东门里南头三条巷建造了数十座砖木结构的房院。这一时期,是稷山民居建筑最为成熟的时期,尤以砖雕见长,砖缝整齐规矩,风火马头墙错落有致,花样叠出。三条宁家巷现在还保存有不少的民居,很多都是连片存在,进入巷子,整体上有古朴肃穆的感觉。其中代表性民居当属宁其聪(宁协中第三子)宅院,目前保存还相对完整,院落为三合院结构,南墙上镶嵌一面精致的砖雕照壁,内容为寿星挂画。北房走马板上雕刻着“惟善以为宝”五个俊秀的大字,体现出主人的追求。梁记板上记载为“大清道光二十八年岁次戊申月在庚申初七日申时立柱上梁宅主议叙正八品、武生宁其聪偕子高开、高峰孙小龙合家创建吉祥如意,谨志。”咸丰十年,又建起了“宁氏二支大宅”祠堂, 祠堂有房屋数十间,院里柏树成荫,高大雄伟,新中国成立后,该祠堂曾充公改成“西位小学”,后拆毁。与此同时,还在祠堂门前建起花池(即蓄水池,咸丰十年建成),花池上建有一座石桥,石桥两旁建石墙栏杆, 栏杆石柱上雕有各种飞禽走兽,瓜果草虫,图案栩栩如生, 可惜于上世纪90年代被拆毁填平,建了院基。

  二支宁氏也非常重视对后代人的智力教育。咸丰年间,出了个附贡生议叙翰林院待诏敕封文林郎宁从龙;光绪年间,中了个戊戌年进士宁遇顺、己卯科举人宁遇康(任汾阳县儒学教谕升任辽州学正)以及乙酉恩进士宁遇休,出现了同胞三兄弟同登文榜。其余的,中了功名的或者是捐了功名的也有很多,比如宁协中为奉直大夫,三个儿子宁其信为奉直大夫、宁其惠为庠生、宁其聪为议叙正八品武生;孙子宁光先为奉直大夫、宁光彩为千总、宁高升为武生千总;重孙宁辉树为州同;曾重孙宁德堂为生员、宁肯堂为监生、宁遇和为昭武都尉;第六代重孙宁崇山为生员、宁崇庆为从九。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第六代重孙宁崇山,能够接受新鲜事物和思潮,后来与稷山均和村生员薛见山筹备了白银2000两,在绛州纺纱厂的基础上创办了绛州工艺公司,搞起了手工纺织业,曾一度红火起来,但由于种种原因于民国9年停办,最终转让给新绛的李通,成就了后来的大益成纺纱厂。

  村内旧社会庙宇很多,现存的有三义庙,位于村庄的北头,建造于咸丰三年,现存主殿、献殿、钟鼓楼等建筑,原先的戏台和东西大门已经拆除。庙内保存有关羽的壁画和捐款石碑数块,只是由于门锁着,没有机会进去一一照相。

 古老的西位村


阅读4430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