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宣威宁氏族谱》

2017-07-17
来源:



近日,云南宣威的德亚宗亲寄来《宣威氏族谱》,支持商会对氏家族的研究工作以及《氏文史概览》修改编纂工作。

《宣威氏族谱》主要介绍了云南宣威氏一族的历史,宣威氏家训,宣威氏伦辈八十代谱,宣威氏世系,人物传记、事略,人物名录,文献资料及历史资料等。其记载之详细,令人叹服,对《氏文史概览》修改扩充有很大的意义。

在此感谢支持商会工作的宗长们,感谢宣威德亚、国昌宗亲寄来的详细资料,也呼吁全国各地的宗亲向我们提供当地氏一族的族谱或文史资料,以便我们更好的开展研究工作。寄送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红星路1号长江大厦906室。

云南宣威氏族谱

附一:

宣威氏伦辈八十代谱

高登智元卫

周朝武维学

尚伯功德显

友益则汝师

存孝兴子道

昆仲同怀之

瑞堂启光耀

振华必可希

敏行宏建树

叔季相勉励

献策勤传书

守仁兆安吉

祖惠何浩如

旭焕昭广宇

发祥在东亚

育秀乃若斯

附二:

前辈传言:明末之时,先祖来自山东叶县,现存清道光以前所立墓碑,亦称先祖是济南府府城,或本城、历城、域城、叶县人,不详知前代源流。当明末时,国家多事,民不聊生。当时云、贵、川边境为土司世袭和卫所屯军分割统治,今宣威及沾益境为沾益州安土司世袭领地,属云南省曲靖府辖。境内从可渡经倘塘、宣威、炎方至沾益,沿驿道一线为乌撒卫后所屯军管辖。邻近乌撒、东川、芒部、水西、沾益诸土官间,又因世袭、姻亲、边界等矛盾,不时发生械斗。在这兵灾频频年代,为求生存繁衍,先祖兄弟高、龙、贤遂弃职隐居于乌撒卫后所治城(今宣威城)北门外和西门外。不数年二弟龙祖又远徙江川,并与宣威失去联系。相传数代,皆无谱册记载。直至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改土归流”,新设宣威州,委派流官行使政权,社会才比较安定,前辈始于清乾隆时追记宣威氏世系。以高、贤祖为宣威分支始祖,记至当时周、朝字辈,六、七代人。康熙乾隆以后,人口增长,迁徙频繁,迁出各支字辈不尽统一。到清咸丰、同治时,有百多年四、五代人,字辈有多种起法并行,没有统一规范。

清咸丰时(公元1860年),湖南三阳(衡阳、邵阳、祁阳)第七次修谱,谱成刻版印刷装订后,于清同治年间送谱来宣。按谱载:“季十四郎,万二郎法袭公子,配△氏。洪武七年甲寅垛衡州卫前所廖贵总旗易桂下军,后调北征南,留守贵州,征进定堡等处。洪武二十四年改调贵州前卫前所第五百户下军,征进西堡,回营身故。”(《三阳谱》孝集·外纪4页),前人认为季十四郎袭任元帅招讨职,奉命平南至贵州,征进贵州定堡等地,即为宣威始祖,先辈按三阳谱规范字辈,增改三阳谱中明正德时钦所作序言为《宣威氏谱序》。以三阳谱派说派歌,并入乾隆时宣威氏世系,作为《宣威氏宗谱》传抄,现有七、八种抄本留存于世。部分族支还按老谱办法记述自己支系世系。这些谱序记述宣威氏源流世系,规范字辈,使近百年来,宣威氏功、德、显等辈字辈统一,尊卑不紊,为时人所赞誉,但在世系接续上,前人考证欠佳,以明初季十四郎到贵州即为宣威始祖,把咸丰时(公元1850年)湖南第七次修谱己参与编修的明、功、德、显、泰、定、俊、豪等辈都推作后代,字辈接续显然不合历史发展规律。

由于上述原因,民国中期(1930年前后),宣威氏第十代祖,清末贡生学麟撰写《宣威氏字派稿》,文中推论宣威氏源流为:明初季十四郎征讨贵州,后又调往山东,留守济南,后代定居彼地,历经百多年。明末,贵州动乱,朝廷复调兵招讨,吾祖高龙贤弟兄三人从军其中,来到乌撒卫后所(今宣威县城)任职的论述。对三阳字派歌,提出显字以后省去“泰定俊豪资,忠顺兼勤敏”十代,以补由贵州迁往山东近200年历史之缺,将原字辈修改几字作《宣威氏字派稿》。他的主张未得到全族统一认可,即个人捐资印刷,广泛赠发,在家族中造成抄本字派与印本字派并存。时至今日,宣威氏字辈已出现“泰、定”和“有、益”并行的事实。

此次修谱,侧重正本清源。由于社会动乱和支系远徙等历史原因,致使家族谱谍失传,世系难考,字辈混乱,各姓氏亦皆如此。宣威氏世系记述从高、龙、贤祖兄弟起,高、登、智、元、卫、周、朝前七代以抄本老谱为据,各抄本互相订正转录,周、朝辈以后,以碑记资料、分支谱册和迁徙分布现状誊录记叙,源流有据者记述于谱,无据者暂缺待考。现已出世字辈客观记录不作更改,以后字辈按此次修定的八十代谱规范,望我族人遵照推行。

自清康熙、乾隆至今,宣威氏繁衍、迁徙、分布主要情况:

家院(上堡街)高祖支系:

高祖子孙两代单传,第四代为元相、元辅、元翼、元佐、元赞、元臣兄弟六人。

清康熙时高祖一支后裔即移居圩里头,其后代乾隆时朝字辈璇、瑛兄弟迁会泽大井乡大水塘,住地后称家村。嘉庆时武字辈字勷齐率子迁马街,住地后称家营,今有数百户。一支迁居马街油房头、三家村、乐卡等,今数十户,圩里头及迁出各支,前辈世系失考。

四世元相生三子:翰卫、藩卫、甸卫。

翰卫生六子:周义、周正、周干、周忠、周杰、周彦。周义一子铧有二子,长房复武后裔不明所居,次子绳武迁来宾朱屯,绳武及其孙国宾为清末府、州贡生。周正之孙相武迁文兴枝留西米者,后代文显为清末乡饮宾。周干之子朝容,后代二支留居县城北门前,一支维赞迁威岔河乡大寨,迁出支系各数十户百余户不等,周、朝辈其余各支世系失考。

藩卫生二子:长子周漠,生四子:彬、谈、仁、佩(夔)均迁西泽,其后裔分居西泽家湾、马戛、落水雷营海边、热水述迤、来宾徐屯、昆明大板桥沙沟及得禄等地,各处十余户、数十户不等。次子周文,后代迁居四川会东老口乡油房村,近百户人。一小支迁富民县者北乡,只二十余户。

卫之后失考。

四世元辅生一子彩卫。彩卫生四子,周德、周才、周俊世系失考。四子周吴乾隆时迁四川会东县发庆乡家大坪子,后裔一支又迁会理外北乡大湾营,共三百余户,亦为当地大族。一支远徙宾川鸡足山未查到。

四世元翼生四子:开卫、仕卫、在卫、居卫。

开卫之后:周贵次子璜迁勺挪河,磺殁后,其妻陶氏率子缘武、柱武迁宝山法着卡海子,缘武之后又迁阿都高卷槽、盘县鸡场坪、文兴小瓦房,一支留居宝山海西、柱武迁阿都,后代分居沙乌戛、荣盛、黄泥坡、鹦哥咀等地,共约300余户。周贵一子朝廉迁会泽大桥乡新村,今有数十户。

仕卫长子周英,后裔居宝山海东及摩戛浑水塘,今只数十户。

居卫之三子周美,后代迁居倘塘茂宗白泥克、大水塘及龙潭母鸡沟等地,今各数十户。

四世元佐公生一子安卫。其长子周贤之后,迁水城坪寨乡拖车,十数户人。四子周吉之后,分居家院及普立乡戈特、老厂及水城小屯上,各处十数户、数十户。

四世元赞公生二子:守卫、宗卫。

守卫公清康熙时迁宝山得马田、生五子:周仕、周选、周元、周富、周清。周仕后裔居文兴座升麦及宝山摩布。周选后裔居宝山太和及盘县松树乡布梅村。周元后裔留居宝山得马田。周富后裔迁水城县都格乡包包寨、发都格等地。周清后裔人户较多分居普立、河谷、水城大坝古及宝山沙塘子、迤直、格宜法马坡等地。共约 400余户。

宗卫长子周藩,后裔一支留居龙场平川,一小支迁昆明金殿伍家村各十余户。四子周尹后裔分居普立更底、都座,文兴庆底、上堡街等地,各处数十户。

高祖支系迁出的还有:高武后裔分居格宜格香河及田坝镇米田家村。渐逵(武字辈)后裔分居格宜大兴及宝山虎场。维臣后裔居宝山祖播乐及普立基都。寿山(武字辈)后裔居田坝镇迤白着及品底、凤景。济泉(武字辈)后裔居西泽吴家湾。各处十余户数十户不等。周△第三子过继肖姓,改名肖纬,后裔居德禄色空,百余户人。还有近代迁东山法着、擦耳岩,海岱乐所等小支,各处十余户。尚有远迁会泽雨碌、迤车及盘县、水城等地各支,因前代源流失考。均按住地排序录入世系。

二、江川龙祖支系:

龙祖从明后期即迁江川白马营,几经瘟疫,人丁不旺,邀来黄姓居住,后称黄营。其后分二支,一支仍居黄营,但碑记毁损殆尽,世系失考。现存“祖宗碑”二块:一块只记辛亥年立,首代称“明故高祖宁智”次代称“鲁祖宁泉、香祖宁景”、三代称祖考妣共十人,四代称显考妣男十九人女八人(参见碑记资料)。一块为民国六年(1917年)立,记述中述及始祖随黔宁王入滇,落业于宣威州,后又移居江川县西山乡白马营创业,记载六世人名。二块碑亦难考证相互关系,无法衔接。一支迁居早街(为江川县八景之一“峭石温泉”),始祖宁鉴,墓碑建于明万历甲午年(即万历二十二年,公元 1594年)后代世科世元,世元碑建于万历四十四年丙辰(公元1616年),世科碑建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后代世系基本理清,清光绪丁酉科(公元1897年)云南举人宁棋康即其后裔。江川宁氏后裔还有迁居澄江、玉溪、华宁、峨山、宜良、晋宁等地者,亦有早年因躲避疡子病(鼠役)而远迁蒙自、开远等地者,皆失去联系,现状不明。

三、下堡街贤祖支系

贤祖生一子讳国升,第三代为良璧、良玉兄弟二人。良璧生二子:纯臣、贞臣。纯臣有四子:长锡位、次宏位、三荣位、四衡位。锡位祖雍正时迁西泽。有四子; 长子周伟乾隆年间迁落水迤多乐,后裔500余户,为宁氏较大一支。次子周量后裔一小支迁晋宁化乐乡河间铺,今二十余户。三子周楷仍留居西泽宁家湾店子上; 亦有迁马戛、务德等地的,各处十多户;四子周璞据传迁江川今查找不到。宏位、衡位祖由浦氏祖婆带领迁倘塘发赛,今有后裔百余户。荣位祖仍居县城大令卡,后裔数十户,有学麟公为清末贡生。贞臣祖有三子:高位、成位、吉位。高位后裔居落水极乐,成位后裔居落水宁家营,今各近百户,吉位失传。贤祖第三代良玉,有五子:荩臣、鼎臣、功臣、宾臣、勋臣。其后代主要居下堡街,有三支迁会泽县待补镇、东川拖布卡及会泽大井乡福桥冲,各百余户;二支迁富沅中安镇及富沅后所。亦有移居上堡街、虹桥、灰洞者。下街各支人户较少、辈份较高,清末民国时为宁氏族中较有权势支系。贤祖后裔周德,由其母王氏率领,从上堡街财神庙附近迁龙潭店子上,今百余户人,后世宁维忠为光绪时乡饮宾。后代还有移居打鸟、拖克、庆发、述迤、响宗及十八寨者,各处十余户。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经济发展,宁姓族人文化水平和经济实力普遍提高,后世子孙或任职,或从教、或为工、或参军、或经商,流动迁居更为频繁,本文难予尽述,另从世系及人物表录中记叙。


阅读9493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