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甯氏

2017-07-17
来源:


宁姓是为小姓,列《百家姓》中的第241位,据有关统计说,为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87位,但人口尚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0.05%

巢湖宁氏亦非大户,但宗系久远,祖脉系河南获嘉,秦代迁居巢湖,族门旺盛,忠孝仁义,是为族魂,勤劳智勇,是为族风,精业廉政,是为族教,舍己为人,是为族德,因此,在巢湖立一方土,治一片业,子孙兴旺。

巢湖宁氏,世居巢城,位于城北门内,北临环城河岸,东行百丈许,即为城门。祖茔在位于巢城西北的凤凰山上,祖田在位于巢城西北的宁家圩,世称宁家小圩子

1938年春,日寇占领和县,攻含山,日机频频轰炸巢县城,国民政府迁往柘皋,居民开始逃难(当地时称跑鬼子反),宁氏家族开始逃难,一部分由陆路逃离,在离巢城约20公里的农村寄居,后来定居,形成村落,名曰蓬宁村。一部分从水路西迁,在离巢湖10公里湖边荒墩艾草墩搭草棚寄居,后来定居,形成村落,名曰宁家墩,现为居巢区中垾镇滨湖行政村宁村。我即在此出生,整个童年、少年时代都在这里度过。

20世纪中,因建厂开矿而毁,凤凰山祖茔被毁,便在村后新立祖茔,然而,我曾祖母、祖父母坟墓,均被洪水冲毁,再后来改变为田地。因此,每每春秋祭祀,拜祖无坟。故特制此灵牌,以便子孙供奉。

二、宁氏与焦湖、姥山

陷巢州虽为传说,但焦姥确实有其人,她就是巢城宁氏族女,因嫁焦氏,故人称焦宁氏,或称焦姥,或称宁姥。她与女儿在洪涝灾害中舍己救人,为巢湖居民所敬仰和歌颂,因将巢湖名曰焦湖,并将湖中三岛相应称为姥山姑山鞋山,并在姥山上筑庙,春秋祭祀,奉为巢湖神灵。居巢县官将此感人事迹上报,晋朝廷赐封圣妃,因此,姥山又称圣妃山。光绪《巢湖志》:至晋封为圣妃,山因得名。一名圣女山。《巢县志》、《合肥县志》、《一统志》等均有同样的记载。

姥山上的姥庙,因封赐而改称圣妃庙圣姥庙,至唐中和年间,因战乱遭毁,后于龙纪元年,即公元889年重建,庙名改称巢湖太姥庙。南唐保大二年发,即公元944年,德胜军节度使、庐州府都督兼刺史周邺,特重巢湖太姥庙,主持重建,并扩大规模,特请著名学者章震为撰庙记,记曰:巢湖太姥者,姓宁氏,则古巢州人也。晚清著名学者、巢湖文史研究专家李恩绶也一再撰文强调:盖此神姥,姓传宁氏,居隶巢州姥姓宁氏,古巢州人。民俗文化学者解释说,太姥本宁氏,嫁焦氏,依娘家称宁氏,据婆家则称焦姥;长辈族人习呼宁氏,下辈外人尊称焦姥;官文正称宁氏,民间俗称焦姥;平时谈论称焦姥;祭祀敬香呼太姥。巢湖周边乡风民俗,古今如此。宁氏宁姥焦姥巢湖太姥,称呼不同,实为一人。

三、宁氏与明巢城城墙、护城河

明崇祯十年(1637年),宁承勋任巢县知县,爱民如子,设谷赈饥,民赖以活者甚众,勤政敬业,疏河筑城,功德卓著,大受士民尊称与爱戴。当他被选为朝廷御史巡抚广西离任之际,衙吏士民夹道拜送,并自动集资为之建筑生祠,纪念其德并祈祝安福。

宁公祠,位于原巢县县城北关,在今巢城城区北部。清光绪《庐州府志·祠祀志》记载:“宁公祠,在北门内,为知县宁承勋立。(康熙志)”祠,作为一种建筑,一般用于祭祀,或祭神灵,或祀祖宗,而为活着的人建祠则为“生祠”,是以纪念其绩,歌颂其德,此不多见,尤其是对于卸任的一般品级的地方官员,为标范其政德官风,则更为罕见。由此可见,宁承勋惠民之丰,功德之著。明清《巢县志》、《庐州府志》均于职官表、名宦传和坛庙中三述其绩,可见德显于众,非同一般。宁承勋离巢县知县任后,自礼部主事考选御史,先巡抚广西。其政风肃清,誉满朝野,清廷聘任,顺治元年(1644年)出为山东道御史,遍察州县财政之弊端,即上书奏请重编《赋役全书》,为朝野有识之士赞赏为治国安邦之要政大策。顺治二年,黄河洪泛,开封城受灾严重,城垣半在沙淤水浸之中,他特受朝廷钦差作河南巡抚,为勘实水情民情,寻求治水救灾之法,不不顾生命危险,由大河泛舟,直抵城下,并上书朝廷请塞黄河决口,大受河南官民赞颂。后官至大理寺右寺正。据《清史稿》记载,清初巡按能举其职者,宁承勋在最知名之列。

今巢城所幸存一段明城墙,即为宁承勋所筑明代巢城城墙遗物。今巢湖中“环城河”,即为宁承勋所浚明代巢城护城河遗迹。道光《巢县志·名宦传》曰:“宁承勋,顺天大兴举人,崇祯十年任,爱士悯民,筑城浚濠,募勇敢,铸炮以俟贼,贼知城中有备,不敢近。又设谷赈饥,民赖以活者甚众,行取广西御史。去,民建生祠北关。”《巢县志·舆地·山水》记载:“城河,崇祯间,邑令宁承勋因旧制疏浚之。”


阅读574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