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历史探源
1、卫国哪年成立
(1)武王灭商建周
东周春秋卫国,是中华甯氏之宗国,国都朝歌,在今河南鹤壁淇县。但卫国建于哪一年?历史记载不一,学界偏于公元前1042年。现经分析研究,卫国建于公元前1039年,亡于前209年,传35代40君,凡831年。卫地甯邑是甯氏祖根地,在今河南获嘉、修武一带。
推断卫国建立时间,必从武王灭商建周及其在位年数说起。1986年国家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武王伐纣灭商,时在前1046年,武王在位四年(前1046-前1043年)。
(2)两次分封格局
周朝初期,经历两次大分封。第一次是武王当政时,封功臣昆弟,康叔得封,冄季载年少未得封。(编按:周文王正妃太姒生10子: 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冄季载。)第二次是周公旦摄政时,管、蔡与武庚反叛,史称“三监之乱”,经三年平定,始封康叔为卫国国君,后迁司寇,仅次“三公”之位。
当初的卫国为诸侯之首,疆域包括今河南北部及河北南部,辖治殷民七族(陶.施.繁.锜.樊.饥.葵),可谓战略重地,历史名邑戚城,是诸侯国会盟胜地,称为古代“联合国”。
(3)卫国建立时间
根据《康侯簋》铭文和《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铭文》,可确定卫国成立于周成王四年,即前1039年。卫国以殷墟京畿之地建国,国大位重,传至10世君卫武公,达到国势强盛。此后内乱外患不断,一直处于弱势,并几经危难,曾一次亡国,四次迁国,五任君王出逃。
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五霸七雄”争夺的一枚棋子,从中起着平衡均势作用。卫国面对现实,善于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能在夹缝中求得长存。后期沦为魏国附庸,最终于前209年,被秦二世废卫君角为庶人。 (甯恩生/文)
2、卫侯七代为长
《史记·卫康叔世家》载:康叔-康伯-考伯-嗣伯-疌伯-靖伯-贞伯,其中六代国君称“伯”,都为东方“诸侯之长”。“伯”就是方伯,有权代天子出征,作统帅一方诸侯的首领。周文王就是由西部方伯起家的。
《尚书·周书·康诰》孔颖达疏:“康叔时为方伯,殷之圻内(即畿内)诸侯并属之。”“方伯”作为一方诸侯之长,控制方圆千里土地,统领大小诸侯二百余国。康叔既是卫国国君,又是周王朝精锐殷八师统帅,并在朝中担任司寇之职,权势地位很高。卫国后来又因救助周室有功,晋升“公爵”。卫武公在位55年,其时国势强盛,与郑、齐、鲁并列为大国。
甯氏远祖傲居周朝东方诸侯之长四百年,历史跨度了最辉煌的西周,延续至东周前期,特别是在西周末期,充担了周王朝救世主角色。直至卫懿公昏庸无能,卫国被狄人所破,从此走向衰落,但能长存于“五霸七雄”的夹在缝之中,传35世君,凡831年。
(甯勇杰文)
3、卫国名邑戚城
河南濮阳市戚城,原是卫武公之孙孙耳的采邑,袭居六代,为卫世卿。前496年,太子蒯聩谋反未遂,逃晋避难,13年后潜回戚城,与其子辄(卫出公)争国,控制了执政的外甥孔悝,出公辄被迫逃鲁,蒯聩自立为庄公。孔子居卫十年,其弟子子路,是孔悝的邑宰(县令),为救孔悝而惨死,遗有墓祠。
卫国初期为诸侯大国,其都城葵丘为会盟基地。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此,以“葵丘之盟”奠定了他的霸主地位,得以实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将近一个世纪内,各诸侯国在卫国会盟14次,后7次都在濮阳戚城,那庞大的“会盟坛”,被称为古代的“联合国”。这是东周春秋时代的文物遗址,而今已成“戚城遗址公园”,不仅展现卫国的“桑间濮上”文化,也通过名战微缩景观,让人一掠历史烟云。
濮阳戚城,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著名旅游景区。
(甯蔚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