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安全完成考察任务,乘“雪龙”号于12日返回上海。科考队经受了南极严酷自然环境的考验,克服了“雪龙”号碰撞冰山后带来的各种困难,在科学考察和综合保障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包括罗斯海新站完成保护区选划调查,获得样品191份、观测数据353份、影像观测数据190GB。
此次科考队由349人组成,分别开展了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罗斯海新站等站点的综合考察工作,并在东南极冰盖开展了航空地球物理遥感观测,在南大洋阿蒙森海开展了海洋综合调查。
科考队员在长城站开展了生态环境监测、冰川监测及常规气象观测等项目,升级改造地震台,建设海洋站雷达式潮位观测系统,采集土壤、水体、动植物标本、岩石、气溶胶等科学样品近200千克。同时开展极地立法调研等社会科学类项目。在中山站,科考队员完成了我国首台极区钠荧光多普勒激光雷达机房建设及设备调试安装,试运行期间获取有效数据约51小时,原始数据量约2.5GB;完成我国首套极地冰下基岩无钻杆取芯试钻探,首次获取冰下基岩岩心样品。在南大洋考察中,科考队员在西风带海域成功布放我国首套监测浮标,经受了当地恶劣海况考验,已获得两个月约1000组数据;首次释放并回收我国自主研制的极地无缆水下机器人。
我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暨“雪龙”号于2018年11月2日从上海出发,先后4次穿越西风带,总航程30800余海里,其中冰区航行2102海里,历时13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