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悠久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名师谈艺)

杨义
2019-03-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文艺创作者要认识悠久的中国、全面的中国,通过作品多维度展开民族记忆,充分开掘国家内在文化潜力,弘扬民族文化精神,胸怀世界,瞩目未来

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是文艺创作的不竭源泉。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讲话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文艺工作者一方面要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全面认知,从中汲取创作资源和思想养分;另一方面,也要在正确历史观指引下,通过书写更多历史蕴含丰富的优秀作品,光大历史文化,高擎民族精神火炬。

我们视野中的中华民族,包括96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上的地理中国、近14亿人口的民众中国,也包括5000多年的文化中国,所有这些都是文艺书写表现的对象。在这个体量庞大、内容丰富的资源库中,有回答“我从何处来”的民族起源故事,有昭示“我何以屹立不衰”的民族英雄传奇;有科学技术及其创造精神,回答“我何以充满活力”;有义战历史,宣示勇敢、正义、爱好和平的民族性格;有民心向背故事,深刻昭示“我何以众志成城”;有侠义气质,在民族前行中注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内涵;有人伦情感,让整个民族满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胸襟;有恢弘史诗与壮丽想象,拓展上天入地、自由逍遥的精神空间;还有天下视野,使我们以开放姿态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树立堂堂正正的国家形象……有如此多的维度装备头脑,才有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丰富文化遗产,为文艺创作提供丰厚底蕴和淋漓元气。

汲取精神力量,要把握中国思想文化的荦荦大端,找准中国思想文化精髓和它的表现形式。比如,中国文化有以人为本的传统,《尚书·泰誓》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这就既强调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又肯定人作为“万物之灵”的独特价值。基于以人为本这个价值前提,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民族国家利益摆在首位,担当起天下苍生的前途命运。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苦水、烈火、铁砧上淬炼过,终于在改天换地的新中国成为迎风飘扬的精神旗帜,并且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中愈加高扬。

再比如,中国文化素有“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精神格局。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精神更加发扬光大,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坚持走自己的路,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中国人正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书写着新时代的伟大史诗。

文艺创作者要认识悠久的中国、全面的中国,通过作品多维度展开民族记忆,充分开掘国家内在文化潜力,弘扬民族文化精神,胸怀世界,瞩目未来。亲爱的朋友,为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练好内功、尽情挥洒吧!

杨义,1946年生于广东,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著有《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叙事学》《楚辞诗学》《重绘中国文学地图》《20世纪中国文学图志》《现代中国学术方法通论》《杨义文存》等,曾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等。


阅读5771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