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氏名人】安徽甯家人(二)甯钰亭与荣氏、宋氏、孙氏家族
宁钰亭是安徽青阳人,1921年在上海创立创办中国第一家面粉厂——阜丰面粉厂,任厂长,并聘请了两位美籍工程师和一位美国留学生宋嘉树(宋子文的父亲)作翻译。当时孙中山先生常往来于宋家,所以宁钰亭也就与孙先生时相过从。孙先生勉励他们“要以实业救国为指针”。后来宋嘉树因事离职,介绍其妻弟倪锡纯继任。于是倪与宁便成了莫逆之交。
阜丰面粉厂系中国民族资本创办的第一家近代机器面粉厂,历史久、规模大、设备齐、产品好、盈利多,是一个保持稳步发展的企业。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后,洋粉大量进入我国市场,继而外商办厂,以近代机器制粉优于落后的磨坊生产,引起国人的注意。清政府在“抵制洋货,发展工商”的呼声下,被迫从官办改为奖励商办。安徽寿州孙多森、孙多鑫兄弟见开设在上海的德商增裕面粉厂磨粉有利可图,决定在上海筹建阜丰面粉厂。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筹资20万两,于莫干山路购地80亩,仿美机房图样建造厂房,以2.2万美元购置美国制粉设备一套,其中钢磨16台,确定面粉商标为“自行车”牌。同时,向商部注册,申请面粉免税,并由孙氏兄弟的祖父孙家鼎面奏慈禧太后,获准“减免厘税,通行全国”。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开业,孙多森、孙多鑫分任正副经理,宁钰亭为厂长,工人46人,职员32人,还以月薪200美元聘用美国技师1人。初办时,日产面粉2500包,但其产品在市场上受洋粉排挤。阜丰面粉厂为了立足市场,争得优势,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采取厂商一体,到产区设立麦庄采购小麦,近在苏北、沪宁线一带,远至安徽、山东、河南等省,大部委托当地行商代购。这样,品种齐,原料得到保证。阜丰面粉厂规定小麦品种搭配比例,凡入仓小麦需经检验定性后,分类储存,下麦工人身穿不同色的背心为记,照搭配顺序下料,入磨搭配均匀,使产品质量稳定,“自行车”牌面粉在市场上倍受客户欢迎。清光绪二十六年~民国2年(1900~1913年)14年中,除清光绪三十二年孙氏兄弟北上做官,经营不善,亏损29634.3两外,其余各年均盈余。民国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上海面粉工业生产进入“黄金时代”。民国8年,阜丰面粉厂采用电动机,代替蒸汽引擎,改进传动方式,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提高产量,至民国9年计盈利48.37万两,比前14年的利润增长290%。自民国11年起开始采办洋麦,至25年,购进洋麦占总投麦量的60%,连年盈余。民国18年投资扩建厂房,添置设备,钢磨增至90台,日产能力从开办时的2500包增至民国20年的26000包。民国26年又投资101.6万元,新建储麦2.4万吨的自动化圆筒仓。阜丰面粉厂在扩建的同时,还于民国5~25年间,将初办时的磨粉机拆往山东济南,作资6万元,与人合办济丰面粉厂;又在河南新乡,以通惠实业公司名义投资8.3万元,与人合办通丰面粉厂;在上海则分别租办长丰、裕通、祥新、信大面粉厂,与福新一起成为上海面粉工业中的两大系统。
民国34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一面代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运华之“救济麦”,一面自营。又与福新等厂组成“五厂公记”,为国民党政府粮食部收购小麦,代磨面粉,还从收麦总数中分得3成自营。民国37年由于“八·一九”限价,年利减少。此后,原料来源困难,开工严重不足,1949年春,资金抽往香港,企业濒于停顿。
宁钰亭参与成立中国首家期货交易所
百年来,“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红色资本家”“中国的洛克菲勒”,这样的王牌称号一直围绕着荣氏家族,他们在商场上纵横驰骋、独领风骚。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更评价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百年中,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荣氏家族经历过多次常人难以想象的戏剧变幻,几番动荡,浮沉不已,但最终都能化险为夷。
从1912年到1917年,无锡的荣家兄弟一口气开出了九家工厂。茂新面粉厂办了八年之后,终于站稳脚跟,到1910年,工厂产量比初建时大了十倍,已经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厂。这时候,两兄弟兵分两路,老二荣德生留守无锡,老大荣宗敬去了上海。1912年,荣宗敬在上海新闸桥开出第二家面粉厂,起名福新。
同在上海经营面粉生意,荣宗敬与宁钰亭交往甚好。
荣宗敬凭多年商场的经验,他直觉期货交易是必然趋势,华商一定要迎头赶上,不能落后日本人太多。要想摆脱日商对小麦、棉花以及面粉、纱布市场的操纵,并进一步将中国市场置于中国人自己的控制之下,非常有必要尽快建立中国人自己开的期货交易所。荣宗敬因此联络同业中人自行组织面粉交易所。他先后多次与王尧臣、宁钰亭、顾馨一等沪上实业家商谈此事。荣宗敬怀着迫切的心情说服众人:“我等华商若不愿受外人控制,唯有自行组织交易所这一条路,方能同欧美尤其是日商相抗衡。否则只能沦为砧上鱼肉,任人宰割”。
荣宗敬的一番富有远见的由衷之言实际上也道出了整个民族工商界的心声。阜丰面粉厂经理宁钰亭首先表态:“宗先生所言极是。日商在浦东建造囤积小麦、棉花的仓库,目的就是企图操控上海原料市场。我等决不能让日本人在中国的地盘上嚣张。华商各厂联合起来自行设交易所,宁某举双手赞成。”
1920年1月11日,“中国机制面粉上海贸易所(后改成上海面粉交易所)”正式开张营业。王一亭、荣宗敬、顾馨一、宁钰亭、祝伊才、徐文彬为理事。总股本50万元,由发起人共认12.5万元。3月1日,同阜丰厂宁钰亭、申大厂顾罄一等18人把上海机制面粉公会贸易所改组为中国机制面粉上海交易所,并于8月14日正式对外营业。这是中国人在上海建立的首家期货交易所,经办面粉、麸皮期货交易。交易所地址先设在民国路(今人民路)162号,后搬迁至爱多亚路。面粉交易所每星期一~星期六下午营业,刚开始每天拍4盘,逐渐扩展到每天拍6盘。
上海机制面粉交易所是中国人在上海建立的首家期货交易所,经办面粉、麸皮的期货交易。交易所使用三联式成交单。在成交单规定期限内,不论货价涨跌,买卖双方不得反悔。成交定银每包规银1钱。全部货款在提货时付清,扣除定银。买方若不按期提货或者提而不清,卖方有权取消成交单,并以定银作为损失赔偿;若卖方不按期交货,买方有权要求偿付延期所产生的损失。
创立振华造纸厂
1919年宁钰亭因患重病,遵医嘱,迁居北京疗养。而此时倪锡纯在上海从事房地产业,成为巨富。当时孔祥熙、宋子文尚未出名,经常向倪借贷。倪为避免与孔宋纠缠,就有意将一部分存款调到北方经营工业。倪锡纯来北京联系业务时经常住在宁家,向宁表示了在北方投资建厂的意愿,并希望与宁合作。宁钰亭病愈后,就和天津成发粮栈经理李蔼臣谈及此事。李系宁的挚友,经过一年多的调研,认为设立一个纸板厂最为有利。因为小站是著名的产米区,每年所余留的稻草,除用为制作草绳和草袋外,别无用途。天津一带住户都用煤炉,不用柴灶,所以每年大量稻草任其腐烂,浪费很大。本来草板纸的原料就是稻草和石灰,如果收购稻草来制造草板纸,正好是废物利用。于是宁钰亭和李蔼臣决定请倪锡纯来津商议,三人一拍即合,决定创建振华造纸厂,取“振兴中华实业”之意。
振华造纸厂创立于1923年,公司设在天津市河东粮店前街,工厂设在天津县咸水沽镇。宁钰亭为董事长兼总经理,李蔼臣为经理,倪锡纯为协理。资金定额为五十万元。商标定为“马头牌”,专门生产各项板纸。其中大部为黄板纸,同时也生产火车票纸、灰板纸,但以黄板纸在市场上销路畅旺。当时天津有裱糊纸盒的作坊三百余家,都需用黄板纸。由于振华的产品质量较好,定价较低,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订货者接踵而至,供不应求。当时津市纸张,为日本三井洋行垄断。他们认为振华妨害了他们的销路,就以跌价的办法,从每吨板纸200元的价格下跌至80元。虽然振华每吨成本为110元至120元,但为了业务竞争,也不能不随之下跌,以至一年之间赔累过巨,资金难以周转,无法继续经营。迫使振华不得不两度出租,维持运转。一直到1937年后又开始自己经营。自1940至1945年振华造纸厂的生产比较景气。
1945年冬,振华大股东倪锡纯之子倪吉明由美国归国,1947年担任了振华造纸厂的经理。振华自1923年建厂到1949年天津解放26年间,由于倪锡纯是宋子文的舅舅,宋子文、孔祥熙与倪吉明是亲戚关系,于是宋、孔二人在振华投资入股。
天津解放后,振华陷于瘫痪状态,连职工的工资都无法支付。同时由于股东内有宋子文和孔祥熙等的官僚资本,所以自1949年初就实行军管,至1950年官僚资本上交,才撤消军管。副经理董少臣为了维持残局,提议重行增资,恢复营业,于是电邀宁立人、倪吉士等来津,召开董事会。共同决定由严逸文、董少臣和倪、宁二家共凑资金十万元,成立劳资协会。由宁立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董少臣任经理,冯襄甫、邱子峰任副理。当时由于资金缺少,周转困难,董少臣各方奔走,设法贷款,并呈请政府请求协助。嗣经指定天津投资公司给予贷款,协商支用。董少臣苦撑年余,至1950年厂房及机器修缮竣工,开始复业;至1953年生产提高,业务好转,还接受了香港、广州等地的订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