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甯家人(一)
甯之祥(正文用“宁”),又名宁苦、宁干祥、宁治国,男,中共党员,1921年,生于山西省夏县上村。 1937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参加山西省牺盟会;1938年8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相继担任八路军中条山游击队战士、班长、支 部书记、政治指导员。 1939年8月,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1年4月,在八路军 总部,历任警卫团三营排长、野战政治部支书、秘书。 1942年5月,历任太行磁武工商局干部股股长、太行林北县科长、 区委书记。 1944年8月,在皮定均部担任登封县人民民主政府副县长、县长、 干部团大队长。 1947年1月,抽调到中共晋冀鲁豫边区党委党校学习。 1947年8月至11月间,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过境之时,随 部队南下,来到河南省沈丘县,担任民主政府县长兼沙南支队政委。 1947年12月,为了解放阜阳,完成战略合围,他率领南下人员来 到界首南郊,奉命以洪庄为中心开辟建立泉阳县,担任泉阳县人民民 主政府县长。 1948年11月至1949年2月,任豫皖苏四分区淮海战役担架团团长,率领地方民夫支援前线。 1949年2月,被组织调往颍上担任中共颍上县委书记。 1951年7月,任阜阳专区治淮指挥部副指挥长。 1953年3月,调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相继担任秘书、行政处副处长、秘书室主任、工交办主任。 1960年2月,任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副主任。 1964年11月,相继担任寿县四清工作团副书记、中共芜湖市委第 一副书记。 1978年3月,相继担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主任、副 秘书长等职务。 1991年12月,离休。 1999年9月11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合肥逝世。
宁之祥在登封
登封——河南抗日根据地的大本营
箕山区抗日专员公署和登封县抗日县委、县政府的驻地遗址 遗址位于登封市白坪乡东白坪村,是豫西抗日先遣支队皮定均司令员的常驻地。一年内他曾先后8次到这里住过。欧阳景荣专员和宁治国县长常住此办公,进行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和地方抗日武装组建工作。
皮定均带领部队继续东进,29日抵达嵩山脚下登封县君召乡红石头沟村,与徐子荣、郭林祥、钟发生会师。之后,在红石头沟吴家门村吴福禄家,成立了第一个红色政权——登封抗日县政府,宁治国任县长。登封抗日县政府的建立,点燃了嵩山地区群众的抗日烈火。
一县之长,七品官,老百姓的父母官。人们对他景仰、亲近。这位县长留下了一打故事。人们传扬着这样一件事:要枪毙几个汉奸前,皮定均说,拉出去毙了就算了。徐子荣说,在战场上消灭反动派是军队的事,平时枪毙人是政府的事,要名正言顺,于是,就成立起县政府。谁来当县长?一个人挺合适:从小是苦娃子,可偏偏命运又使他读了八九年书,是个识文抓字的年轻的老革命,他叫宁苦。
“宁苦这个名字不行,苦啊苦的,怎么和绅士打交道?” 那时是“三三制”政权:共产党员大体占三分之一,左派进步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县长是要经常与乡绅打交道的。皮定均想了想说:“叫宁治国吧——治国齐家平天下么,打日本鬼子,叫治国好!”于是,宁苦便改名为宁治国。
一年以后,豫西支队南下桐柏,军队、地方政府一窝端,宁治国不当县长了,改任支队工作队长,后来支队编为中原一纵一旅,仍任工作队长,代表部队和地方打交道,为部队筹粮筹款调节军民关系动员担架队等等,还是经常以他的名义出布告、打条子。不当县长了,改称工作队长,皮定均说:“不能再用这个名字了。登封的县长跑到中原来了,泄密。名字得改。”他又想了想,说:“叫宁之祥吧!”“之祥”,含有吉祥高照的意思。那是中原军区四面被围,处境发发可危的日子,图个吉利,图个好兆头。
宁治国改成宁之祥,登封老百姓也很快就知道了。人是离开了,可那心还连着呢。真正为老百姓谋生计的父母官,老百姓是不会忘记的。老一代传给下一代,下一代又传给下一代。皮定均开辟豫西的烙印代代相传。何以见得?证据凿凿!
二十多年以后,宁之祥任芜湖市委书记,被抓起来了,他一下子名闻全省,成了全省轮番批斗对象。当时类似现象席卷全国。笔者只想谈谈宁苦——宁治国——宁之祥的命运在豫西老百姓心灵上的反响。有一次他被在大雪中罚跪,一跪就是几个钟头,身上冻僵,两腿跪木,旁边站着个兵。来了个带班的班长,班长对战士说,你去暖和暖和,我替你站会。战士高高兴兴地走了,那值班长放低声音:“你是宁县长吧?” 宁之祥愣住了。“我写信给我爷,他说,你是我们登封民主政府第一个县长,是个好人。”宁之祥这才明白,小伙子是登封的后生。“等一会,换一班岗,便听我的——”宁之祥好生纳闷,不知道他将怎么一番安排。 战士上哨了。班长离开一会又回来,大声地:“你这个死不改悔的走资派,给我滚回去,好好反省!”他从雪地上站起来,“滚”到牢房里去了。以后经常有这一类的“滚”。宁之祥在登封当了一年县长,登封老百姓隔了三代,还依然记得他,还念他的好,就凭这个,蹲一次大牢也值!
宁之祥专案组找到皮定均——当时他任兰州军区司令,皮定均当然了解他两次为之易名的宁之祥,对外调入员说了那段历史,证明宁之祥是个好同志。皮定均的证明不大对专案组的胃口,宁之祥还是关着。宁之祥托人寄给皮定均一封信,向老首长求救。这种事,谁敢写材料?当今世界,留下文字非同小可呀!皮定均不管这一套,他照样按实信写他认为该写的文字。他堂堂正正地给宁之祥回了信。在那封信里他用的是宁之祥当县长时的名字:
宁治国同志:
你寄来的材料已收阅,现写了个证明材料,连同你的材料一起寄给你,请你交给组织审阅。另外,你还可以向组织反映,请组织上向方升普(现在西安任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同志调查。
此致
敬礼
皮定均
1973-1-13
这是他的亲笔信,证明材料也是他亲自写的。信封上盖了兰州军区调查材料专用章,发文号623,邮政挂号442。 但还是不解决问题。他找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证明宁之祥没有问题。他找李德生,证明宁之祥没有问题。那时,李德生已不是驻芜湖的某部军长,已经
是党的副主席。他照样找。他不怕什么受牵连。他没有丝毫明哲保身的处世观。他不怕什么“立场”、“路线”问题。
宁之祥与泉阳县民主县政府
解放战争时期的泉阳县地处皖北平原。是豫皖苏边区新设县之一,由临泉,太和,阜阳三县界临属地析置而成,全县南北长约44公里,东西长约62公里,总面积约为1131平方公里。
泉阳县于1947年12月建立,属中共豫皖苏四地委领导。1949年3月,根据中央关于恢复原省区建制的精神,该县撤销,所辖各区分别划归其原县建制。泉阳县从开辟、建立到撤销,历经1年零3个月,为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
1947年下半年,解放战争进入敌我力量较量新阶段。党中央采取中原突围,将战争引向蒋管区的方针取得了一定胜利。9月,刘邓、陈粟大军会师豫皖苏,恢复扩大了中原解放区。国民党中原防卫体系日趋瓦解。解放战争走向全面胜利。
国民党反动势力为挽救淮河以北残局,控制皖北重镇阜阳,将其上升为第十四绥靖区,由李觉带整编七十四师(军级)加强守备,与我军对垒。
为牵制、分散敌人兵力,创造条件开辟新战场,配合野战部队歼敌作战,根据中原局和区党委决定,独立武装和分区武装分散活动,借大军南下的有利形势,打向蒋管区,消灭国民党地方武装,摧毁反动政权,建立人民自己当家做主的民主政权。
1947年秋,豫皖苏区党委为迅速解放阜阳,完成中央在此一带组织大战役的战略设想,拉开沈、阜、太、临一线为主要战场,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和区党委书记吴芝圃亲自部署,继开辟沈邱、项城、临泉、汝南、新蔡等县之后,继续向东发展,在阜、临、太三县结合部建立泉阳县,控制泉、颍河中间地带,从西边完成对阜阳的包围。接着,四分区三团建立阜南县,开辟颍上县、颍阜县;六分区建立阜北县,四面布网,使敌人的陷于困境。
据此,豫皖苏军区指示宁之祥任县长,以沈邱县为依据,带一个班的武装向阜阳方向开辟,建立泉阳县。
1947年12月中旬,宁之祥受命到界首刻制“泉阳县民主县政府”大印,拟印了民主县政府施政布告,由警卫员张永周兼管大印。10个人,一匹马进入颍河、泉河之间的偏僻地区,沿泉河西岸活动。当时,刘邓大军已过境四个多月,新建立的阜、临、太县革命政权因两河相隔,力量没及时伸入,阜阳城又驻有敌军主力,国民党县政权还在行使政令,乡村地主武装、小股之匪、散丁、游勇时常骚扰、破坏,为开辟工作增加了许多困难。宁之祥见大刀阔斧式从上到下建立政权的沈邱经验在这里受到局限,于是,采取白天赶集开大会,作演讲宣传党的政策,张贴布告,宣告成立民主县政府。夜间串连,开小会,谈心交朋友,建立活动点,为推动革命的深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群众迫切要求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纷纷向民主政府靠拢。宁乏祥见条件成熟,便向军区汇报。一面请示增派干部,充实加强领导;一面靠自力更生解决干部来源。
不久,上级调张友武、杨明枢、杨得仁等4位同志和宁之祥带来的一个班的战士分四摊子,成立了县政府和砖集、陶庙、胡集三个区政府。接着,四地委又从临泉划来杨桥区。1947年底,军区参谋长陈明义派三十团一个连归宁之祥指挥,沿泉河两岸向东,开辟了大新、闻集,宁老庄和龙王堂四个区政权。
1947年底,区党委指示,由三十团党委兼泉阳县委。团政委冉宪生兼县委书记,宁之祥任副书记。1948年2月底,太行、晋鲁豫先后调来一批干部,三十团党委不再兼县委。接着,四地委决定正式成立中共泉阳县委,增加苗中路为县委委员、胡文为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杨尚宇为县委委员兼副县长。后又增加崔如泰、孔庆祥、于子龙(宣传部长)为县委委员。六月,胥光义调任泉阳县委书记。委员还有王挺。
县委下设秘书室(秘书先后是连千祥、王任先)、组织部、宣传部。高谦为组织部干事。
泉阳县民主县政府成立于1947年12月中旬,县长宁之祥,副县长杨尚宇。下设财粮科(科长赵兴世)、司法民政科(科长张晋英)、交通邮电科(科长王建业)、工商科(科长王建民)、公安局(副局长耿贵来)、县大队。
泉阳县县长,县委书记,副县长合影留恋
泉阳县大队建于1948年2月初,政委胥光义、副政委王挺、大队长宁之祥、副大队长石坚。
泉阳县委、县民主政府成立后,为稳定局势,抓好基层工作,至1948年6月下旬,先后建立8个区政权,在干部紧缺的条件下,及时任命了一批强有力的区级干部。
1948年元旦前后,县长宁之祥首先在泉阳县腹心地区分别建立砖集(一区)、陶庙(二区)、胡集(三区)。张友武、杨明枢分别为一区、二区区长。三区暂缺员。晋鲁豫南下干部苗中路、和太行地区带兵南下干部胡文、杨尚宇等四、五十人先后分配到泉阳县,充实了干部力量。孔庆祥、赵立德、赵福江为一区区委正副书记、区长;苗中路、赵荣秋为二区区委书记、区长;刘玉林、李银锁为三区区委书记、区长。泉阳县武装在三十团支援下,清剿太和北窜至亮集、大新的土匪,建立四区,梁辑武、郝全仁为区委书记、区长。6月,胥光义从二野干部支队带来部分同志,加强了县区领导。6月中旬建立五区,白镜清为区委书记、杨明枢任副区长。这时,豫皖苏军区情报处派李永题设在白庙的对阜阳工作的情报站,迁到宁老庄,对外称六区,执行双重任务,李永题、申振高为区委书记、区长。25日,连千祥、张友武在龙王堂、大田集、马寨开辟八区,并分别为区委书记、区长,陈玉山为副区长。同年6月,由临泉划来的杨桥区(1947年11月组建,区委书记崔如泰、副书记李福成、副区长郭和武)编制为七区。至此,泉阳建立了八个区级政权。
刘邓大军过境,形势急转直下,广大贫、雇(佃)农和一此进步小知识分子心向民主政府。国民党乡、镇以上政权基本解体,大小头目纷纷逃匿。泉阳县利用这一优势,委任原来各村推举的保长为民主政权的保长和民主村长,在靠近阜阳城的地方设置了一些两面政权,明为国民党办事,暗中为我服务。
1949年1月21日,中共泉阳县委会根据区党委土地会议精神及泉阳县具体情况,制定了《建乡计划》,决定:各区取缔原大村长、顽保长、乡长、间邻、街长。按照工作基础,自然条件和现有行改区划,设立杨桥、龙王堂、大田集、行流集、华陀庙、姜堂、闻集、两河口、大新集、胡集、陶庙、砖集十二个镇,镇设镇政府,乡设政府,乡农村委员会,乡民兵中队和支部等。《建乡计划》未全部施行,泉阳县即奉命撤销。
按照地委指示,泉阳县县大队于1948年2月初成立,随后又进行了整训:(1)县大队直接掌握的武装组成两个连和一个警卫连;(2)各区中队武装,当时除六区(宁老庄)外,统属县大队领导;(3)泉阳县拉谱的五个连于长官店整编后编入了三十团,后又从各区“拉谱”队伍中选拔组编了一个连。这时,县大队由原来三个连发展为四个连。后,警卫连改为公安队(队长吴文彬),划属县公安局领导。
泉阳一带民间枪支大都集中在中农以上的家庭里,其中多在地主家。备村为了安全组织的不同形式的“看家队”等武装组织,多为各村地主、保长掌握。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他们设法向民主政府靠拢,要求加委。泉阻县从组织民兵,改造看家队为民兵组织入手,有计划地组织民兵搞枪换肩,逐步把武装集中在人民手中。同时对乡间勇敢分子拉起的队伍加委,有目的,有领导地改造、整顿。对少数反动敌对分子坚决清洗。县民主政府及时派政工干部启发战士诉苦,提高阶级觉悟、明确阶级路线。长官店整编后,素质较好的人员被补充进主力部队,愿意留下的三十多中队以上干部,大多数随十八军南下,为解放战争胜利做出了贡献。
泉阳县革命政权建立前,地方恶霸勾结十余股土匪为非作歹。国民党十二兵团过境,所到之处,更是作恶无数。仅八区龙王堂财物损失便达十万元。龙王堂正街上66户居民被拉丁61人,全镇40岁以下,14岁以上女子,未及逃走者均被强奸。针对这些暴行,邓小平从大别山回师后,派中原局宣传部副部长陈克寒等到泉阳、沈丘征集意见,提出:“以剿匪反霸为主,扩大武装,建立政权,稳定社会秩序”。泉阳县以县大队,工作组为主要力量,采取扎根串联,访贫问苦,减租忆苦等办法,发动村干部,组织民兵,动员有觉悟,符条件的青年参军,参战,打土顽。
1948年春,土匪头子李学兰网罗20多土匪(10余人骑马)包围李腰庄,该村工作人员一面斗争,一分做瓦解工作,并在县大队一个排配合下,活捉李学兰,收缴了土匪枪支。大吕营工作组侦察出一个有10多条血债,强奸逃荒少女的匪首吕庆增,报经地委批准,予以镇压。施长金,杨更金等在代桥一带配合剿匪,活捉匪首王亚庆及土匪多人。李银锁,施长金在后闫湾活捉匪首秦共善及匪30余人。胥光义、胡文带县大队、区中队配合纵一十旅十八团一部在胡集以东活捉30多大小匪首,收缴200多支步枪,多挺机枪及多支手枪。2月17日,宁之祥率县大队。200余人,在界首市大队、刘兴区队协助下,于陈老庄窑口一带围歼陈化雨部,活捉100余人,缴获所有武器弹药。4月22日午夜,约300多土顽于刘湾村阴谋偷渡泉河,袭击泉阳县民主政府。拂晓,阳县大队、胡集、杨桥区队在四分区两个连协助下,在敌渡河时一举全歼。夏初,退入阜阳城的临泉、界首、太和国民党县保安队约300余匪徒,派特务到陶庙、界首活动。他们在携密返回途中,在杨桥被查获。为首一人跑掉,其余经审讯被镇压。这样,短短几个月,泉阳县消灭十余股土匪,缴获手枪200条支、机枪3挺、步枪千余条、弹药无数。打击了地方土顽的气焰,丰富了斗争经验,安定了民心,安定了社会秩序,生产得以发展。支援准海战役
淮海战役打响后,泉阳县大队和杨桥、马寨区中队为阻击黄维兵团过境,根据豫皖苏区党委和地委指示,发动民兵拆毁杨桥区境内的公路和沿途之定庙、八十里店等主要桥梁,同时空舍清野,断敌补给线,寻机袭扰、疲困、阻滞敌人。
一天上午,马寨区副区长陈玉山在张寨主持召开群众大会,镇压恶霸张××。黄维兵团前哨部队接近时,陈不知道。区长张友武闻讯立即带区中队30余人协助陈镇压了张××。撤离到龙王堂东南公路上,发现敌人主力,即伏击,尔后转移、隐蔽。生俘敌一通讯兵、一战马、一马枪,及时为分区提供了敌人驰援淮海之有关情报。
泉阳县地处战役后方,又靠近界首兵站。战役中,全县党、政、军、民不分白天黑夜为部队筹集布匹、柴草粮款、赶制军鞋搞好了物资供应。
根据豫皖苏区党委和四地委指示,截至1948年12月上旬,泉阳县共组织常备担架800付,动员支前民工4000余人,编为一个担架大队、五个担架中队、十五个担架分队。宁之祥为大队长,赵荣秋、郭和伍为第一、第二大队副。
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动员、组织担架上前方,泉阳县又成立了担架运输大队,下辖五个中队。胡文为大队长兼政委。
为加强党对支前、战勤工作的指导,前后方担架大队和支队均成立了党委会和支部委员会,由政委兼书记,队长、队副为党委(或支部)委员。此外,各级担架组织还实行严格的军事管理,配备了相应干部。
为调动担架队民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分队成立了79人参加的民工委员会。下设经济委员会、评功委员会、群纪检查组和文化娱乐组。
1948年12月10日,泉阳县380付担架奉命在桑树行、夏官庄稍事休整,取道芦付、郸城、白马驿、亳县、涡阳、龙山、石弓,日夜兼程奔赴前线。担架刚到宿县杨寨中原野战军九纵二十七旅前沿阵地,便接受了由包扎所到野战医院转运伤员的任务。在宿县浍河一线,大队副赵荣秋及二中队一分队长吕从禹以身作则,将棉衣脱下来,盖在伤员身上,一方面又把自己随身带的干粮、茶水一口口送到伤员口中,使其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他们踏着雪水抬送伤员,从雷楼到邵瓦房,一口气跑十里多路不放担架。队员们也争先恐后,不甘示弱。一中队57付担架在中队长赵立德和政委荣成福带领下,抢救、转运伤员245人,成绩显著。担架巩固率在四分区第一批担架中居第二位,受到分区通令嘉奖,并记集体功一次。二中队一分队队副刘富旺,两次冒着生命危险从火线背出伤员,补评为全县一等模范和二分区特等模范。
经47天奋战,至1949年元月22日,泉阳县187副担架、1305位民兵,胜利返回。
1949年1月。28日,泉阳县召开祝捷表模大会,按全县评选英雄的五项条件及各区不同情况,从各区特等功臣中选出担架运输一等模范53人;从各区参战民兵中选出35名优秀民兵。根据野司和分区指示及泉阳县委会补充意见,分别予以表扬嘉奖。平时工作一贯积极、政治可靠、历史清楚者,均补列为党的发展对象,少数经培养被吸收为乡级干部。乡线练兵的战斗考验,既为党组织增加了新鲜血液,又培养了一批地方基层干部。
1948年3月下旬,县长宁之祥、县委副书记胡文在杨桥西北油坊庄参加中共中原局党的高级干部会议,听邓小平作了目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传达了中央关于新区土改的目的、政策和必备的三个条件,总结了豫皖苏土改的经验教训,彻底纠正了土改中“左”的倾向。
同年8月,县委书记胥光义在临泉东南的吕大寨出席了豫皖苏四地委召开的各县、市委负责同志会议。会议传达了毛泽东、刘少奇同志的重要讲话,纠正了工作中“乱捕、乱打、乱抓、乱罚、乱要枪、乱杀人”等左倾错误,研究了如何巩固和坚持地方斗争。
会后,中共泉阳县委按双减和合理负担政策,发动群众,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分化瓦解敌人,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泉阳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组成反对蒋介石政权的民主统一战线的同时,逐步改造旧的地方保甲组织,对国民党上层人士,只要不公开反对我们,就争取利用。任鼎昌是国民党临泉县三大派系头子之一,当过县参议,西胡集一带势力较大。豫皖苏军区独立旅开辟沙南,曾住过他家,泉阳县民主政府也驻过该村。因政府没动他的财产,他的武装也没与民主政府作对。苏屯保长张克修,在统战政策感召下,主动为我工作,在争取艾华山起义中起了作用。后又随十八军进藏当翻译。阜阳城西关多数保、甲长都积极为民主县政府传递消息,为泉阳县公开在白庙西湖边活动创造了条件,姜堂的艾华山在国民党上层人物支持下,拉起二百多人枪,沿姜堂、大田集、程保的泉河两岸活动。泉阳县民主政府成立后,他拉到了阜阳城南九里沟和东三十里铺去了。没有公开成为敌人建制。一些保长、地主带着武器依附艾华山,对我构成威胁。民主县政府派人到艾华山处宣传党的政策,教育其率部返正。之后,又根据新区政策,委任他为“大队长”,属五区领导,受县大队指挥、调遣。接着,又派干部进去做政治工作。这为开辟新区、建立政权,减少阻力,起了一定作用。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根据中共中原局“恢复原行政区划建制”的决定和豫皖苏四地委1949年2月20日关于“恢复旧省旧县区划”的通知精神,撤销泉阳县建制。泉阳县原属太和的归太和县,一、二、三、七区归临泉县,五、六、八区归阜阳县,统属安徽省阜阳地委领导。按上级组织决定,胡文带部分干部到临泉县、杨尚宇带部分干部南下到合肥开辟新区、胥光义回二野、连千祥留原区。县直机关干部、公安局、公安队划归颍上建制,由宁之祥带领于3月3日到达颍上县,其武装由宋振宇接收。至此,泉阳县历经一年零三个月,圆满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
新中国第一个治淮工程—— 颍上县润河集分水闸工程史话
一九五○年六月,淮河中游的安徽省颍上县,先后遭受了特大洪灾和涝灾袭击,全县113个乡、1568个村、122万亩土地受灾,损失惨重。毛主席和党中央对这次淮河水灾及其引起的严重后果极为重视,对灾区人民给予极大物质的援助和精神上的巨大关怀。十月,毛主席给中央治淮视查团授予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旌旗上题词,向全国全党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十月十四日,在周恩来总理的主持下,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做出了“治理淮河”的决定。十月底,颍上县成立了“颍上县生救治淮指挥部”,由县长邵剑秋任指挥,县委书记宁之祥任政委。下设救济、财供、卫生、工务四所。全县培训专职治淮干部500人,组织了64812名劳力,对沿淮、颍河堤防进行培修加固。
一九五一年一月,根据毛主席和中央政府的指示,上级水利部门派员陪同苏联水利专家布可夫,冒着严寒,来到位于淮河中游的颍上县润河集进行实地考察,当即确定了润河集分水闸计划。四月十七日,治淮委员会设立淮河“润河集闸坝工程指挥部”,润河集分水闸筹建开工。钱正英任指挥,张云峰任政委。当月,中央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副部长李葆华也亲临润河集分水闸工程和庙台集两处治淮工地视察。
一九五一年五月的一天,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大幅题词复制件50000份和颁发给干部、民工、英雄模范的奖品,由代理团长邵力子率领的中央治淮视察团,一行32人,隆重送到颍上润河集分水闸工地。工地顷刻万众沸腾,“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响彻云霄。毛主席的题词极大地鼓舞了刚刚翻身解放的颍上人民和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夜以继日的进行施工,润河闸工程进展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神奇速度,工地上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到七月份,仅仅三个多月,分水闸主体工程居然全部竣工。该闸设计蓄水海拔高程27.1米,总蓄水量72.2亿立方米。
工程的建设和竣工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和钦羡,一时间成为颍上人民的自豪和骄傲。当年十月二十三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及广东、湖北、湖南、河南省水利局、武汉市建设局组成的治淮参观团一行34人,来润河集分水闸参观。当月二十八日,颍上润河闸又迎来越南人民访华团的莅临参观。颍上润河闸工程的建设体现了新中国领袖,对沿淮人民和颍上人民的血肉深情,表达了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决心。
润河闸工程建成后,接连遭受到淮河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九五四特大洪水和一九五六年大洪水的袭击,对淮河减灾虽然发挥了巨大的效益,但也暴露了工程设计方面的先天不足,到一九五八年即告报废。工程提前报废及其暴露出的问题,也是前人为减灾、出于善意进行无私探索和征服大自然过程中付出的不可避免的代价,其中包括颍上广大干群的无私奉献、艰辛劳动和巨大牺牲。然而最重要的是,它为国家制定治淮总方针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促使新中国决策层、主管部门和业内人士,对淮河本质和治淮战略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润河闸工程的意义超过了工程本身,它是新中国治淮乃至大江大河治理的一次开先河、拉序幕之战,具有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吸取教训,积累经验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历史地位。
甯春生(正文用“宁”)(1898~1935),字懋行,江西省上饶市湖村人,经商出身。
民国16 年(1927 年)12 月间,方志敏领导横峰年关农民-,宁春生在-的影响下,参加当地的农-动。第二年7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19 年1 月,宁春生等在家乡发动了有400 多人参加的湖村农民-,成立了上饶县苏维埃政府,宁春生任主席。次年3 月,当选为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第一届执行委员和人民委员会主席。
民国21 年,宁春生任闽浙赣省消费合作社主任和党团书记。民国23 年6 月,受闽浙赣省委派遣,来皖南参与中共青(阳)、石(埭)、太(平)中心县委的组建活动和柯村-前的准备工作。8 月21 日,柯村-后,中共闽浙赣省委派宁春生率领由红军挺进队300 余人组成的游击大队和一批干部,至皖南扩大-声势。他在中共太平中心县委扩大会议上传达省委指示,研究了党组织的发展和政权建设等问题。同年10 月,皖南苏维埃政府在柯村成立,宁春生担任主席,他领导举办土地改革、工会、农会、白区工作等训练班,为苏区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骨干。他并以红军挺进队的武装为主成立皖南游击队,进一步健全和扩大农民团、赤卫队等革命组织。在宁春生的领导下,以土砲、滚石、 阵,先后与国民党的安徽省保安团、黟祁石太4 县自卫队、壮丁队展开了10 多次战斗,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共毙敌70 余人,俘60 余人,缴获各种武器600多件。
民国23 年12 月18 日,方志敏率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至柯村苏区休整,留下一个侦察营与宁春生的皖南游击队合并,组成红军皖南独立团。不久,大批国民党部队围剿柯村苏区,形势险恶,宁春生等领导人决定转入地下活动,开展游击战争。
民国24 年,柯村苏区-愈益严重,国民党正规军和黟、祁、石、太等县保安团、自卫队共数千兵力,向柯村苏区进行围剿。3 月25 日,皖南特委书记王粥等被捕叛变,一批党的优秀干部惨遭敌人杀害。党委决定:红军独立团主力转战浙赣边区,留宁春生率领部分武装坚持皖南斗争。
为了支援柯村暴动,方志敏派出了红军游击大队和一批干部300多人,从赣东北出发,在攻打皖南祁门县城后,由宁春生带领进入柯村地区,在茅山岭击溃国民党太平县自卫队,壮大了暴动声势,鼓舞了群众热情。
在暴动浪潮的推动下,红军游击大队迅速扩大为4个中队,地方游击队发展到600余人,正式公开成立有300多人的柯村农民团。根据闽浙赣省委的指示,皖南苏维埃政府于1934年10月在柯村正式成立,宁春生任皖南苏维埃政府主席,方再兴任副主席。苏维埃政府设财政、供给、土地、裁判(即肃反委员会、保卫局)交通、印刷、文教、修枪8个部,并任命各部负责人。接着各县、区、乡也相继建立或筹备建立苏维埃政府机构。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苏区的建设,皖南苏维埃政府还先后举办了各类训练班,如干部、工会、农会训练班。为了治疗在暴动中负伤的伤病员,皖南苏维埃政府在新棚设立了红军皖南总医院。
柯村革命的成功与皖南苏维埃政府的建立,在闽浙赣土地斗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1934年12月,方志敏率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入皖南,18日,方志敏率军进入皖南苏区柯村休整,受到了柯村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皖南苏维埃政府召开欢迎大会,组织群众慰劳红军。农民团将300多名伤员送到红军医院治疗。
4 月21 日,他率领的几十名游击队员在太平县地理溪附近,被国民党正规军层层包围,战斗至弹尽粮绝,突围时,宁春生不幸被俘。
在审讯中,宁春生严正地拒绝了敌人诱降,被敌人秘密杀害于屯溪,牺牲时年仅37岁。
宁春生(1898-1935)与宁春发(1909-1935,本名宁月生)是堂兄弟,为江西省上饶县湖村人,先后于1927年和1928年就追随方志敏闹革命,并分别于1928年7月和1930年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3年秋,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方志敏派宁春发(即宁月生)、陈大良、黄天贵等人率十余人驳壳枪队来到时属太平县(后归辖黟县)柯村一带活动,铲奸除霸,在孙村漩溪塔镇压了壮丁队长孙志高,使敌人闻风丧胆。(柯村暴动后,驳壳枪队编入宁春生领导的红军游击大队。)
1934年7月,中共闽浙赣省委任命宁春发为中共皖南特委军事部长。8月1日,他带着省委给皖南特委的指示信到黟县际村找到中共黟县县委书记余纪一,要求县委立即组织暴动。余马上与宁春发担任暴动的军事指挥。8月2日晚,他们领导黟县游击队进行了际村暴动,夺得黟县保安队驻际村中队的武器。之后,宁春发率领游击队转移到杨家墩与中共太平中心县委接上关系,这时正逢中共太平中心县委组织准备柯村暴动,他们的到来为柯村暴动增强了领导和武装力量,有利于暴动的顺利进行。暴动成功后,宁春发兼任中共太平县委书记。
图为际村暴动旧址
1934年9月初,中共闽浙赣省委派出以宁春生为政委、从赣东北前来支援的红军挺进队和干部300多人组成的红军游击大队在攻打祁门县城之后到达柯村地区,在茅山岭击溃了国民党太平县的保安队,壮大了革命声势,为暴动后巩固革命成果提供了保障,直接支援和鼓舞着柯村人民的革命斗争。此后,宁春生在中共太平中心县委扩大会议上传达了中共闽浙赣省委的指示,研究了党组织的发展和政权建设问题。
1934年10月,中共太平中心县委成立皖南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当时就设在柯氏宗祠),宁春生和方再兴当选为主席和副主席。他们领导举办土地改革、工会、农会、白区工作等训练班,为皖南苏区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骨干),开辟了方圆百余里的红色区域。当时在以柯村为中心的红色区域内,到处呈现出一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气象。划阶级,分田地;宁春生(1934年12月之后接任中共太平中心县委书记)并且以红军挺进队即红军游击大队的武装为主成立了皖南游击队,进一步健全和扩大柯村一带的农民团、赤卫队的革命组织,巩固和保卫苏区。在宁春生、刘毓标等人的领导下,柯村一带的革命力量以土炮、滚石、地雷阵,先后与国民党安徽省保安团、黟祁石太四县保安团、自卫队、壮丁队等反动武装展开了十多次战斗,打退敌人的多次进攻,共毙敌70余人、俘获60余人,缴获各种武器600多件。
1934年12月18日,”皖南行动”中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军团)在方志敏刘畴西粟裕等人的率领下,从石埭县方向进入柯村进行三天休整,皖南苏维埃政府主席宁春生等组织群众慰问红军,救治伤员。党和红军在柯氏宗祠召集了苏区干部会议和柯村地区群众大会,(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亲自激昂地讲了话。
红十军团(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离开柯村不久,第78师和88师等大批国民党军队即进入皖南围剿苏区腹地,形势险恶,除了皖南红军独立团坚持与敌周旋作战外,宁春生等领导人也决定转入地下活动,开展游击战争。当时属于中共太平县委管辖的宏潭和美溪乃是敌人集结最多的据点之一。为了抗击敌人保护人民,宁春发率领游击队,配合皖南独立团,在十分险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艰苦的斗争。1935年初,柯村苏区的白色恐怖愈益严重,遭到国民党正规军加上黟祁石太四县保安团、自卫队、壮丁队共有数千人的铁桶般围剿。1934年底至1935年5月,50多名皖南苏维埃、县、区、乡负责干部和交通员或在战斗中或在被捕后英勇牺牲。皖南苏维埃政府主席宁春生于1935年4月21日遭敌围捕后牺牲于屯溪(37岁)。宁春发继承堂兄的革命遗志,抱定必死决心,继续率领游击队与敌军周旋战斗,他动员并妥善安置了随行的本地战士,而后率领剩下的外籍战士与国民党第78师曾伯瑶营决战于宏潭的佘溪里坞,5月上旬,弹尽粮绝的宁春发英勇牺牲,年仅2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