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钢
名人简介
宁钢,汉族,江西余江人,1982年1月参加工作,199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景德镇陶瓷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设计学)成员,教育部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被江西省委省政府授予“突出贡献人才”专家称号。江西省陶瓷协会副会长,景德镇文联副主席,景德镇美协副主席。
作品有四大系列:即梅花系列、荷花系列、荷鹤系列和佛像系列。
古窑的神火通明千年仍不息。
江南的烟雨,隐约着飘逸。
沉韵的伏笔,染刻了传奇。
前世心思化今生的胎记。
我在景德镇等你, 等你千年的归期……
一首《我在景德镇等你》,曲调清冷透亮而又蜿蜒回折,古朴典雅,清新流畅,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千年陶瓷历史古镇——景德镇。
景德镇是瓷器之乡,也是英文CHINA的代名词,写景德镇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写中国,因为它所承载的不仅是千年古瓷的造诣。正是这样的环境,这种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景德镇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陶瓷工艺美术大师,现在一线的陶瓷艺人大部分都是景德镇人。景德镇人以不断创新,继承传扬的精神,及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引导着世界陶瓷业的发展。
古法传承绝非“一支笔”
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师以其勤奋努力,灵巧多思等特点活跃于陶瓷界各流派,今天我们要谈到的就是国内赫赫有名的陶瓷艺术大师,作品曾“征服”英国女王的宁钢大师。
1963年出生于江西景德镇的宁钢与陶瓷结缘近半个世纪。提起宁钢大师的创作历程,可以追溯到1978年宁钢通过自身的努力考入景德镇陶瓷大学。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江西省陶瓷研究所从事陶瓷艺术研究与创作。对于一个陶艺家来说,最有意义的事情,莫过于在激情到来之时的进行创作。当一件作品完成之后,心潮开始趋于平静,而这时品赏新作的喜悦又成为其最欣慰的感受。宁钢亦是如此,他很快在陶瓷界崭露头角,并于1995年在景德镇陶瓷大学任副教授。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他仍然潜心陶艺创作,以一丝不苟创作精神频频发表佳作,在1996年于上海首次举办陶艺个展;97年又出版个人画册《宁钢陶瓷艺术》;此后,又在南京、上海等地轮流举办了个人陶艺展。
宁钢说,现代陶瓷艺术创作的“根”源自于古法传承,尤其是景德镇这样的千年瓷都更是技艺荟萃之地、文脉传承之所。“今天,不少参观者在欣赏一件精美瓷器时,往往会认为‘这大概是画师在瓷胎上作画的技术高超而已’,但其实古法传承绝非‘一支笔’的功夫。”
据了解,随着现代化的机械工艺被引入景德镇,古法鞣制瓷胎的部分工序可以由机器代替,但关键的创作步骤,依然需要手工完成,来不得半点马虎。宁钢说:“手制窑炼,艺术创作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这也是陶瓷艺术有别于一般绘画艺术的最大魅力所在。”
以粉彩为例,有别于传统的釉下彩,借鉴金属珐琅工艺,粉彩采用的是含砷的特殊“玻璃白”打底,再将各色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制出浓淡明暗之感,最后烧制,任何一道工序失之毫厘,就可能谬以千里。
所以,他的陶艺,虽具有传统陶艺的影响,更多的则是他自己的思路。
如作品“仲夏”系列,构图似不经意,却经过苦心经营。画面的小鸟活泼可爱,莲藕、荷花、高梁、玉米自然地贯穿于画面,密而不塞,疏而不空,似有阵阵暗香飘浮其间。画面用笔简洁流畅,兼工带写,充分表现出"仲夏"时节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
始终保持初学者心态
2014年5月春暖花开的日子,宁钢来到洛阳,当看到洛阳三彩时,就被深深地吸引。宁钢说,洛阳三彩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艺术创作载体,越深入越觉得它有种引人不断探索的魔力。他穿起工作服,戴上袖套,小心翼翼地端起洛阳三彩创作所需的釉浆,在事先准备好的瓷板上“挥毫泼墨”,那认真的神情不像是国家大师,倒像个虔诚的小学生。
“景德镇陶瓷大学,是中国唯一的一所陶瓷高等学校,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全国各地著名窑口的陶瓷艺术发扬光大。而在众多的窑口中,洛阳三彩给我的感觉最是不同寻常,所以我非常想亲自尝试。”宁钢说,和其他陶瓷艺术不同的是,洛阳三彩既可以表现很厚重的油画效果,也可以表现传统的中国画的笔墨。与此同时,它又是有自身特殊的工艺,所以想要很好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也正是如此,即便是国家大师的他,对待事物也始终保持初学者的心态,每次到洛阳,他都要亲身体验洛阳三彩的创作,起早贪黑,他时而自己沉思、时而向身边的技工请教,时而与洛阳三彩大师郭爱和交流探讨……有时到凌晨一点多,他还沉浸在创作过程中意犹未尽不愿离开。
只有不断追求,才能创造奇迹。保持一颗初学者的心态,追求极致,永不满足,也许正是宁钢大师追求梦想的真谛吧。
现代陶艺,不仅在于材质的发挥,更是心态的写照。要使自己的艺术达到雅俗共赏境界,是极不容易的,因为每个人对同一件作品的看法都会有不同的观感。宁钢是一位热衷于艺术境界的执着追求者。他善于以初学者的心态,不断吸收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粹,也善于从美学角度去创作。其陶艺作品既有传统陶艺的影响,又充满浓郁的学院派情调,富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特色,闪烁着当代学院派的风采,给人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洋溢着一股清新、灵秀的气息,使人领略到一种恬静的美,一种不可言传的精神特性。
春花秋实、夏日冬雪、四季更换、星转斗移,在艺术家宁钢的手下,能灵巧地将一年四季中的变化凝固于笔端,浓缩在创意之中。宁钢的“金秋”系列作品充分体现出他学习传统,研究釉色工艺,发挥自身潜力的心得体会所致。他常以宁静、散淡的襟怀捕捉对象,以安适、飘逸的心境抒发情调,通过对泥性与釉性的充分利用,运用半刀泥雕刻手法,刀笔结合,对火侯恰到好处的控制,从面展现出秋色红艳的美景,使画面充满灵气四溢的艺术空间,充满秋的韵味。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他的陶艺作品质朴、深沉、雅俗,具象与抽象相映成趣,仔细品味观赏,才能领会其的意境,感受到一个创作家的初学者艺术修养。
宁钢认为,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非常重视切身的感受,往往在感受的过程中将自我的感情与外物相呼应,并融化到外物中,然后不仅描摹外物的形,而且体会外物的神,情化于景、景皆成情,于是,“意境”便由此产生。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就在于以尽可能简洁、概括而形象的语言,以最严整的格律形式 陈述丰富的思想感情,寄托作者的理想,藉以在读者的联想中创造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世界,任想像去遨游,从而产生出意境。因此,我们要敢于冲破长期以来陶艺创作中存在的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一味重复前人和同代人的固定模式。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与内容上,不落前人巢臼,既有新鲜的生活气息,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境界,有高尚的情操品位和艺术趣味,善于用独特的反映方式来表达生活中的美。犹如诗人的诗作一样引人登高望远,极目万里,浮想联翩,情思纵横,意境深远、凝炼、陶冶、净化成晶莹闪烁的一种理想的艺术美。
近几年来,宁钢多次应国外的邀请参加陶瓷文化交流和进行讲学与艺术活动。在国外,他对异国的陶艺现状和发展状况进行了考察研究,通过与国外同行们的接触交流,宁钢对自己的陶艺创作有了新的构思,他在炉与火中寻找特殊的表达语言,在造型与装饰上去寻找突破,把陶艺创作推上一个崭新的阶段。
2014年,举世瞩目的北京APEC会议如期举行,在会议的主会场,两只静立的花瓶向全世界完美地诠释了当代陶瓷艺术的魅力,也让他们的作者,宁钢,成为中国陶瓷的骄傲。
2015年,习近平、彭丽媛夫妇到访英国,在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陪同下参观皇宫中的中国藏品。在珍贵的历史图片、书籍、绘画和艺术作品中,来自中国景德镇的陶瓷珍品格外引人注目。而这两件作品,正出自宁钢之手。
2014年作品左:《岁岁和合》、右:《岁岁平安》陈列在APEC峰会主会议厅。
开辟中西合璧“粉彩”新路
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宝”的粉彩瓷器是创烧于清康熙晚期受珐琅彩制作工艺影响而发明的一种釉上彩瓷器。传统中国画有用白粉渲染之法,粉彩瓷器明显受到中国绘画的影响,在预先烧好的素瓷器上以“玻璃白”打底,再以彩色料晕染作画,最后在窑炉中以低温烘烤而成,粉彩瓷的色彩,色调平和淡雅柔性十足,给人一种清丽脱俗之美感。
宁钢当年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景德镇特有的粉彩工艺。这是一种在清代康雍乾时期孕育出的瓷艺奇葩,也是流传至今与现代装饰绘画最亲近的陶瓷工艺之一。
在早期的创作中,他还吸收了中国民间剪纸、皮影、京剧脸谱等表现手法,后来的作品则更趋个性化,油画、浮雕等理念也被融合进了陶瓷艺术创作。
宁钢谈到,在自己的创作手法中,“浅浮雕”吸收了景德镇传统的半刀泥手法和现代陶艺手法,既师法传统,又力求贴近时代。
他坦陈,在上世纪90年代自己也曾受到西方现代陶艺粗犷风格的影响,但进入21世纪后,他又主动回归传统,走的是一条中西合璧的“粉彩”之路。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砚祖认为,宁钢艺术创作已经形成了釉上工笔、泼釉斗彩、浅浮雕的“三大工艺符号”。无论是利用“窑变”形成丰富的瓷画肌理,还是在釉上绘制粉彩花鸟,皆是“内劲外秀,刚柔相济”。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吕品昌点评说,宁钢的创作努力融汇了多种技法,他试图“在泥土与水稻中寻找一些特殊的语言”,在中西对话、雅俗对流中寻找自己的路。
宁钢认为,在中华陶瓷艺术谋求复兴的今天,应当辨证看待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一方面古法技艺不可丢,另一方面开放式地吸收外来文化中的精华,是对本土陶瓷艺术创作的补充。“仍以粉彩工艺为例,当年也是受外来珐琅镶嵌工艺启发才产生的,早在数百年前就是中西合璧的完美结晶,而今传承与创新的道理也是相似的。”
“景德镇”品牌保护任重道远
除了艺术创作,近年来宁钢还致力于设立博物馆、开展陶瓷艺术知识的大众普及。
如今,在景德镇著名的珠山脚下,以“宁钢”命名的景德镇宁钢艺术博物馆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艺术交流、知识普及很重要,关键是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而不能到处都是商品买卖的气息。”宁钢认为,陶瓷工艺在景德镇传承千年,最大、最响亮的品牌就是“景德镇”三个字本身,但这三个字的品牌保护依然任重道远。
“陶瓷产业链不能完全沦为小作坊生产和小商品买卖,规模化、集约化的博物馆,无论是国有的,还是民间自发形成的,都应把握好文化传播与市场化、商业化之间的度,这是我开设个人博物馆的初衷。简言之,就是希望为维护景德镇的品牌尽一份力。”宁钢说。
2015年他被评选为“瓷都风云人物”。今年秋天,宁钢被任命为景德镇陶瓷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他认为,全球陶瓷艺术的根在中国,中国陶瓷艺术家应注重传承与弘扬,才能对得起老祖宗。
景德镇宁钢艺术博物馆
景德镇宁钢艺术博物馆坐落于景德镇市昌江区竟成镇湖田村杨梅亭163号,背面靠山,山上树木茂盛,一年四季绿荫环抱,山色葱茏,山下小河涓涓细流清澈见底,林泉秀美,溪涧幽深,环境优雅,优美的景致与博物馆形成了山水与人文交融的自然美景。博物馆借鉴南方园林式景观规划,院内挖渠引水流入后面山林下的自然之泉。院内鸟语花香,葱郁的植被里随意摆置当代陶瓷大师的各种环境陶艺,既增添了文化内涵,又提高了博物馆环境的品位。 博物馆大楼共分三层,一层为历年来宁钢个人陶瓷艺术作品共100件,展厅面积为260㎡;二层为宁璘水彩画作品共260件,展厅面积为260㎡;三层为江西景德镇、河南禹州、福建德化、湖南醴陵等全国各地窑口当代具有代表性的大师的艺术作品共200件,展厅面积为260㎡。从藏品来看基本上反映了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发展的全貌。无论是博物馆的环境和设施,还是展厅的藏品都完全符合要求,为进一步彰显瓷都特色,弘扬陶瓷历史文化,推动对外陶瓷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陶瓷爱好者提供了学习、教育和欣赏的机会。
宁钢作品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梅花系列到荷鹤系列,宁钢的陶瓷艺术中无不透露出传统文人画、壁画、乃至西方绘画的雅气。
荷鹤系列
荷鹤系列——有岁岁平安、岁岁和合和岁岁祥和三种形式。宁教授用挥洒大气的高温颜色釉做底,在上面用细腻温和的线条勾画荷花、仙鹤、鹭鸶、谷穗,表达他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宁钢 岁岁合合 综合装饰瓷板
宁钢 祥和 高温色釉瓷板
宁钢 岁岁平安 粉彩瓷瓶
宁钢 综合装饰镶器
梅花系列
梅花系列——利用颜色釉在窑火中形成的缩釉原理,通过颜色釉所形成的特殊残缺肌理表现出千年梅树苍劲挺拔、虬劲向上、傲霜斗雪的性格,与工笔画出的怒放的红色梅花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梅花顽强的生命力。画面上通过颜色釉表现出枝干的虚实、浓淡变化,色彩上以红、白、黑、淡黄四种色彩为主,红色的底釉、红色的梅花、深蓝的枝干三色搭配恰到好处。
宁钢 盛开的红梅 颜色釉瓷板
宁钢 梅花喜欢漫天雪 高温色釉瓷板
佛像系列
佛像系列——同样是在泼釉形成的上下两大色块上进行创作,采用“半刀泥”的技法,讲究虚实对比,用浅浮雕的形式刻画观音的形象,并采用本金进行装饰,与金黄色的底釉呼应,整个画面显得金碧辉煌。
宁钢《坐莲观音》高温色釉瓷板画 尺寸:1425px*1425px
《坐莲观音》采用“浅浮雕”技巧刻画了观音雍容智慧、悲悯天下的仪态,并在创作时采用“本金”进行发饰及服饰装饰,与金黄色的背景釉色相呼应,使整体画面突显金碧辉煌、富贵吉祥。而观音和莲花历来是宁钢教授在艺术创作中擅长并喜爱的题材,二者结合富有美好寓意,表现出了对于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副作品中整体构图集中,荷花从观音的两侧向上伸出,工笔莲花与泼洒的底釉形成强烈对比,黄色色釉为基调的背景中更衬托出了荷花的娇嫩、艳丽。观音与荷花,一个是工整细致,一个是洒脱自由,花的柔美曲线与枝干的直线搭配使得整个画面曲中有直变化无穷,其间点缀小鱼游过更显悠闲温和,触景生情更是让人流连忘返。
荷花系列
荷花系列——荷花是中国传统题材,历代陶瓷器物上都有表现。当代许多陶瓷艺术家也喜欢以荷花为题材进行创作。宁钢的荷花作品带有明显的个性风格,无论从构图、色彩、装饰、釉色和气质上都有自己的艺术语言。
宁钢 秋天交响曲 综合装饰瓷板
宁钢 鱼戏莲塘 综合装饰瓷板
宁钢 映日荷塘 综合装饰瓷版
宁钢 鱼戏荷塘 高温色釉瓷瓶
宁钢 荷塘秋色 高温色釉镶器
宁钢 综合装饰瓷盘
宁钢 莲塘 陶艺
宁钢善于吸收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粹,也善于从美学角度去创作。其陶艺作品既有传统陶艺的影响,又充满浓郁的学院派情调,富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特色,闪烁着当代学院派的风采,给人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洋溢着一股清新、灵秀的气息,使人领略到一种恬静的美,一种不可言传的精神特性。
正如宁钢大师的名字,百炼成钢,在陶瓷艺术的追求上,他几十年来如一日,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反常探索创新,步入大师级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