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书纶

2017-07-14
来源:



     

学书在法 其妙在人

——访著名书法家宁书纶


书伦,宁公,宁老男,1923年生,字言如,室名慕頫斋,天津市人。8岁开始习书,师承段宜民先生。幼年时以楷书为基本功,曾临柳、欧、赵体;青年时,涉猎行、草书和汉隶、魏碑;中年,临习兼创作;晚年投入社会,进行书法研究、书法教育和为社会各界人士服务。所作功力深厚,结构严谨,妍美流畅。书写作品,除国内广泛书写外,还为日本、韩国等国际友人书写。曾参加过书法作品展。


著有赵体字和行书字教材《赵体字书写指南》《碑帖级联汇编》等书,刊行于国内外。 曾任中国书画报编审,曾随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出访日本进行书法交流。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天津书名誉理事天津市文史馆馆员


已82岁高龄的宁老,每日仍临池不辍,以习字自娱,以读书增识,以书法艺术奉献于社会。其书法宗于松雪(赵孟頫),融会诸体,自成一家,深为各界人士推崇。宁老研习书法探求精微,勤劬不倦,60年来积累下丰富的经验,对今人后人学习书法都是宝贵的财富。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浙江湖州人,是元代最显赫的画家之一,也是最卓著的书法家之一,在中国书画史上具有广泛影响。这位赵宋世家的没落贵族,入元后被征召为官,后屡经升迁,成为元朝“荣际五朝,名满四海”的宠臣,加上他在诗书画论上的全面才识,当之无愧地成为元代文人画的领袖人物。


赵孟頫书法最杰出的是楷书和行书,世有“赵”体之称,与欧阳询的“欧体”、颜真卿的“颜体”、柳公权的“柳体”,合称四大名楷。《元史》说他:“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足见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赵体字婉转流畅,娟秀多姿,兼有艺术性和实用性,几百年来,一直为世人喜爱。宁书纶追慕赵体始于少年时期。他在大直沽区立第一小学读书时,该校名誉校长是李学曾。上个世纪初至三十年代,李学曾擅书赵体,是津门著名书法家,享誉海内外。少年宁书纶非常羡慕李学曾的字体秀美。当时,宁书纶的长兄在家中临习赵孟頫《寿春堂》帖,已得赵体风貌,更促使宁书纶萌发临习赵体的念头。从此以后,由青年到老年,60年漫长岁月中,宁书纶便与赵体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学分布 力求平正


  大直沽一小的书法教师段宜民是李学曾的弟子。遵循段老师的教导,宁书纶学习赵体字以楷书为主。回忆这一时期学习书法的感受,宁书纶说,受段老师启蒙,我获益颇多,为一生追求书法奠定坚实的基础。少年时期,宁书纶先后临习过柳体和欧体,也临习《小楷灵飞经》、刘春霖的《圣教序》、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小楷范本。经过几年刻苦临帖,宁书纶在大、小楷方面具备了基本功。到20岁左右,宁书纶才全面临习赵体诸帖。最初,他以《寿春堂记》《道教碑》两种楷书略带行书的字帖为范本,长期坚持临习。直到中年,他才兼临赵体行书《天冠山题咏》和《归去来辞》。此时,宁书纶力求与帖近似。自己感觉写出的字缺少神韵,仅处于字势平正阶段。


双勾摹写 探求精微


在临习赵体诸帖过程中,宁书纶发现,赵孟頫碑帖存世颇多,其一生墨迹和碑帖有早年和晚年之分,书法风格各异。如赵孟頫早年所书《寿春堂记》、《道教碑》《普照寺》等,和其晚年所书《胆巴碑》、《仇锷墓志碑》有明显的早年秀润、晚年苍劲的区别,字态神韵迥然不同。为了探求《胆巴碑》的精微之处,宁书纶选出帖中的一些字,用美浓纸把字的起笔、转折、收笔的技巧,字型的美妙之处双勾下来。对于名家书法作品,古人多勒石成碑,以供传世。原作刻到石碑上,一般用两种办法,一是书丹,即把纸铺在原作上,用红色摹写(搨写),然后贴到石料上刻;另一办法是用双勾法把原作勾出,再贴到石料上刻。著名的《十七帖》、《三希堂法帖》、《淳化帖》,都是用双勾法刻石成碑传世的。双勾摹帖的办法比直接按帖临习记忆深刻。由于反复双勾摹写,赵书《天冠山题咏》中数十首五言绝句,宁老至今尚能熟练地默写。


1976年,宁书纶从友人处借得《十七帖》范本,用硫酸纸将用文双勾,之后订出计划:照双勾本临写50遍。初临第一遍后,宁书纶请教王学仲先生。记取王学仲点评要点后,宁书纶用了两年时间,一天没有间断地临写了50遍。然后,将第一遍与最后一遍临写的字作比较。他发现自己在用笔上有了明显变化,转折峰棱等要点基本掌握了。此后,宁书纶借到唐·孙过庭《书谱》影印本,用两个月时间,将该帖中3700余字逐字双勾。这次双钩时,他随时留意有些字在棱角、顿挫、连贯处的特点,当即作上标记,以备临写时注意。双勾完毕,他选出《书谱》中的一些段落临习。这时,他发现有一种轻车熟路的感觉。后来,宁书纶又借得清·乔耿甫草书《桃花源记》真迹。乔耿甫是清朝乾隆年间书写《书谱》的名家。阅罢乔氏真迹,宁书纶将全文320个字全部双勾下来,随后多遍临习,及至默临。对这一过程,宁书纶认为,既能背诵全文,又能掌握其中“草书三折笔”之笔法。


对于双勾摹帖,宁书纶认为,这种方法能够探得字体精微之处,更能加深记忆,摹帖后再临写,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寻师访友 博采并蓄


从青年到中年漫长岁月中,宁书纶孜孜不倦地临习赵体。据宁老回忆,大约有30年时间,他学到的赵体笔画光滑,缺少骨力,自己感觉字态甜俗,却克服不了这一弊病,深感困惑。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宁书纶先后请孙其峰、王学仲、冯星伯和耿仲敭等书画名家指点迷津。诸老针对他所书之字存在的弊端,指出渴墨、涩行笔,以及“方笔用翻,不翻则滞;圆笔用绞,不绞则萎。”等书法要领,宁书纶茅塞顿开。专家们鞭辟入里的点评,加上在双钩摹帖中的感悟,使他的笔势突变,字体中显现出“外柔内刚”的态势,彻底扭转了30年走过的弯路。宁书纶的书法,也从赵体“秀媚甜俗”走向“绵里藏针、兼蓄诸家”的自家风格。对此,宁老说,社会上关心我的朋友们,认为我是写赵体字的专家,这实不敢当。我写的字虽然以赵体为主,但仔细看,却在似与不似之间。我不是以一种字体伴随一生,而是多种字体的融合,写出有自身个性的书体。


  对学习书法,宁书纶的体会是,在专攻某种书体的基础上,可以旁涉接近的书体。他多年研习书法,中年才定型赵体,临习过赵孟頫许多碑帖;及至书写作品时,以赵体字面貌,吸取欧体个别字的结构、颜体字某个笔画;行笔时运用篆、隶的涩行笔……到了晚年,特别是80岁以后,宁书纶的书法趋于老健,不仅享誉津门,也名扬国内外,大有“洛阳纸贵”之势。


  欲书佳作 先利其器


宁书纶研习书法60年,积累下丰富的经验。譬如用笔,他说,书写赵体字,若要显现气韵灵动,关键在用笔挥运自如。“指实掌虚,管随指转”,在行笔中随时调锋和转折,自然后出现字势灵动的效果。宁书纶说:“写字要善于‘哄笔’。‘哄笔’就是掌握笔。用笔活就能让字活。”在选用毛笔的问题上,宁书纶也有自己的体会。“写字用笔不在笔的贵贱,关键在于弄清楚哪种笔适合写哪种字。善书者用旧笔、秃笔也能写好字,这说明书写者在用笔上的功力。会掌握笔就是会‘哄笔’。”


  写赵体字,宁书纶的体会是,大字用软毫(羊毫),小字用硬毫(狼毫、七紫三羊毫),都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写赵体大字《寿春堂记》、《道教碑》用软毫为宜,写赵体行书《天冠山题咏》(豪放本)用硬笔为宜,写《福神观记》用羊毫旧笔或秃笔为宜,写《胆巴碑》和《仇锷墓志铭》用硬毫旧笔为宜。总之,选择不同的笔,可以写出不同的字态。赵体字要求于娟秀中含有骨力,借助书写工具至关重要。这些宝贵的经验,是宁书纶60年研习书法过程中摸索出来的,值得今人后人借鉴。






阅读1272
分享
下一篇:宁少遐
上一篇:宁涛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