佬是粤语的一个常用字,亦见于客家话及普通话。《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成年的男子(含轻视意)”。
“佬”除了单用,还常常跟修饰成分组合成为复合词语,表示各种各样的人(通常指男人)。例如:各种职业的人:耕田佬(农民)、生意佬(商贩)、泥水佬(泥瓦匠)、打铁佬(铁匠)、劏猪佬( 屠夫)、补鞋佬(补鞋匠)、拉车佬(车夫)、抬轿佬(轿夫)、江湖佬(跑江湖的人)、讲古佬(说书人)、搬戏佬(戏子)等;
各个地方的人:广东佬(广东人)、广西佬(广西人)、番禺佬(番禺人)、顺德佬 顺德人) 、乡下佬( 乡下人)、蜑家佬(蜑家人)、外江佬(外地人)、北佬(北方人)、鬼佬(洋人)等;
各种身份的人:大佬(老兄)、细佬(老弟)、细佬哥(小孩)、外佬(岳父)、契家佬(情夫)、寡佬(光棍)、犯佬(犯人)等;
各种容貌的人:高佬(高个子)、矮佬(矮个子)、肥佬(胖子)、瘦佬(瘦子)、盲佬(瞎子)、聋佬(聋子)、哑佬(哑巴)、跛脚佬(瘸子)、光头佬(秃子)、胡须佬( 大胡子) 、花面佬( 麻子)等;
各种品性的人:阔佬(阔气的人)、悭佬( 节俭的人)、懒佬( 懒人)、恶佬(恶棍)、烂佬(无赖)、戆佬(疯子)、傻佬(傻子)、口水佬(高谈阔论的人)、大炮佬(吹牛皮的人)、白霍佬(轻浮的人)、咸湿佬(好色的人)、麻甩佬(缺德的人)、贼佬(盗贼)、衰佬(讨厌鬼)、死佬(混蛋)等。
追溯“佬”字的来历,可以窥见广府民系的一段发展史。
屈大均《广东新语·土言》中说: “广州谓平人曰佬,亦曰獠, 贱称也。” 又说:“岭北人曰外江獠。”可见“ 佬” 字过去写为“ 獠”。“獠”字有两读:一是“力照切” , 音“ 疗” , 本义“猎” , 派生“ 面貌凶恶” 之义,如“青面獠牙”;另一种为“鲁皓切”,音“老”,本是古代西江水系一个土着族群语言中复数第一人称的音译字,史籍转用作这个族群的名称,与“佬”通用的是后一种读法。《魏书·獠传》载:“獠者,盖南蛮之别种。种类甚多,散居山谷。”晋代郭义恭《广志》载:“獠在牂牁、兴古、郁林、交趾、苍梧。”其中“牂牁”包括现在贵州省大部、云南省东部及广西西部的右江上游; “ 兴古” 在今云南省文山大部, 罗平、弥勒南部及贵州兴义;“郁林”即今天广西桂林、南宁地区;“交趾”在今广西南部及越南北部; “ 苍梧” 即今天广西贺州、梧州及广东肇庆、云浮一带,都是“獠”居住之地。他们分别称为“南平獠”、“西原獠” 、“ 乌武獠” 、“ 獦獠”、“守宫獠”等,又因为与“俚”“夷”杂处而常统称为“俚獠”或“夷獠”。由于此字“从犬”,使人看起来不舒服,今天多写为“僚”。
汉朝开通海上丝绸之路后,中原汉人陆续进入西江流域,以交趾刺史部所在地广信(今广东封开与广西梧州)为中心传播汉文化。西晋永嘉年间起,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从而引发持续三个多世纪的移民潮,不少南迁汉人融入僚人部落之中,通过传播儒家礼义之道教化团结当地僚人,逐步树立威望, 被推举为首领。南朝实行“羁縻制度”,大量敕封土着首领为地方官,他们当中一部分便获得敕封,成为集僚人首领与地方官于一身的名门豪族。如原居住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甯氏家族,于南朝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举家南迁,先落脚于南平僚聚居地区,“世为南平渠帅”。梁朝,族人甯逵被敕封为南定州(今广西桂平)刺史;陈朝改任安州(今广西钦州)刺史。甯逵死后,其子甯猛力继任安州刺史,对居住在这一带的乌武僚“修其教不易其俗”,取得他们的拥戴,成为乌武酋帅。原居住于颍川郡鄢陵(今河南鄢陵)的陈法念,于南朝梁时举家迁至泷州(今广东罗定),“以孝义教化溪峒,所至镇俗戢奸,盗贼屏息”,因而被推举为当地僚人首领,并被敕封为新州(今广东新兴)剌史这个时期迁入西江流域的颍川陈氏族人,还有苍梧(今广西梧州)陈坦,康州(今广东德庆)陈頵,高要陈文彻、陈文戒兄弟等,他们都成为当地僚人首领和地方官,与陈法念家族互相支持,形成雄踞一方的势力。当地僚人本来“略无氏族之别”,这时纷纷接受汉人的姓氏文化,分别依附甯氏家族姓甯或依附陈氏家族姓陈,甯、陈家族成为融合汉僚的大家族, 名副其实的“ 汉僚一家”,而他们统领下的僚也不再是纯粹的土着族群了。僚人在接受汉文化的同时,便接受了从广信传入的粤语,他们语言中包括“獠”在内的一系列常用词也就被带入粤语。
隋至唐初,朝廷对南方土着民族继续实行安抚政策,正如《太平寰宇记·岭南道》所载:“爰自前代及于唐朝,多委旧德重臣抚宁其地,文通经史,武便弓弩,婚嫁礼仪,颇同中夏。”武则天时,甯氏族人甯悌原考中进士,参加宫廷贤良策试时,以成绩优异排名第九。一个乌武僚的子弟竟有如此出众的才学,令朝廷内外为之惊异。他先后被任命为校书郎、谏议大夫,兼修国史。陈氏族人陈集原官至冠军大将军行左豹韬卫将军,授上柱国颍川郡开国公,他以孝义着称于世,其事迹收入新旧唐书《孝友传》。中国禅宗的创始人六祖惠能,也是汉族移民的后代,“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当他前往湖北黄梅谒见五祖时,五祖称他为“獦獠”,惠能也没有否认,可见“獠”(音老)确实是当时岭南汉僚百姓的统称,并非贬词。及至开元十六年(728年),由于朝廷改变民族政策,时任泷州刺史的僚人首领陈行范率众峒酋反唐,攻占周边四十余城。朝廷派遣宦官杨思勖领永、道、连三州兵马及淮南道十万弓弩手前往剿伐。杨思勖逐个溪峒搜掳,坑杀陈行范及其党六万多人,所得俘虏,或生剥其面,或削去头皮。幸免于难者纷纷逃亡他乡,这个曾经雄踞西江流域的土着族群基本上销声匿迹。此后,“獠”在北方汉语中变成对南方人的蔑称(通常称作“獠子”)。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昔日生活于西江水系的僚人,一部分已经与汉族移民融合成为广府民系,一部分则演变成为壮、侗、水、布依、仡佬、仫佬等多个民族。“獠”(音老)作为这个土着族群的名称已经成为历史,作为北方汉语中对南方人的蔑称亦已不再使用;而作为这个土着族群语中复数第一人称的“獠”(音老)则被吸收入粤语,并演变为广府民系中平民百姓的泛称(多指成年男子),后推而广之,外地人也称为“外江獠”。为了跟上述两种用法区别开来,所以改为“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