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歌咏宁国县

2017-07-14
来源:


   朱元璋(1328~1398年),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太平乡(今安徽凤阳县东)人,少时非常困苦,四处逃荒流浪,一度入皇觉寺当和尚。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元璋之名是郭子兴取的,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龙凤七年(1361年)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我在写作《朱元璋战宁国》、《宁国驻跸山》两篇文章时,搜集到好多有关朱元璋在宁国的传说,其中他在宁国县写有诗词四首,现辑录如下。

一、《拂晓行军》      

  至正十七年(1357)四月,朱洪武命徐达、常遇春等将领南下攻打宁国。一连几天,宁国城久攻不下,并损失惨重,徐达据实向朱元璋汇报。朱元璋闻讯后,即刻亲率大军,郭夫人同行,从应天府(原集庆路改,今名南京市)经广德兼程前往宁国前线督战,来到宁国,驻守在平兴渡上方山边处,写下了《拂晓行军》(此诗今被收录在《敬亭古今吟萃》一书中)诗:                  

忙着征衣快着鞭,回头月挂柳梢边;                

两三点露不成雨,七八个星犹在天。                

茅店鸡声人过语,竹篱犬吠客惊眠;                

等闲推出扶桑日, 社稷山河在眼前。        

  诗词记载了他拂晓行军时的情景。

二、《初夏宁国行》        

  朱元璋打下宁国城后,领众将登上钟山(位于城南,今在大修厂一带)游览,眺望宁国山城。宁国环城名胜颇多,“巫岭晴云”,“虞涧环流”,“沙堤烟柳”,“柳泉冽井”…… 诸多名景,春意盎然,十分悦目,朱元璋心情甚是舒畅,即兴赋诗《初夏宁国行》(此诗今被收录在《敬亭古今吟萃》一书中):

两条清溪绕荜门,数声阳鸟啼树荫。                      

东风偷换山林色,尽放新绿盖旧痕。      

  他细观宁国形胜,东津、西津绕县左右,奔流涌决,会于县北,流入大江。县治平衍,诸山森列于外,有献翠拱碧之状。层峦垒峰,飞舞翱翔而至,其东之吴山岭,西之杨维岗,南之南山岗,北之石岭,又近附于郭,而为锁钥之地,此亦可为天造地设,而非人力之可为者。唯不足之处,县治之地,南深北浅,又水势北流泄气。然县邑后钟鼓隆起,玄武缠绕,屡去屡回,不径行直,遂似有藏蓄之意,此堪舆家所取也。宁国城唯北门不宜开也。明朝初期遵从朱洪武旨意,遂封闭县城北门,门上建楼,名“登高揽胜”。

三、《菊花诗》        

  至正二十年(1360)秋天,朱元璋征战浙中大获全胜,返回应天,途经宁国县。        

  朱元璋听说宁国县主簿胡惟庸是出名的胡扒皮,且用酷刑施政,决定和刘伯温一起先行微服私访。朱元璋和刘伯温化装来到宁国县,远远看见三具剥皮的干尸立在县衙门侧,百姓们都往衙门里望,朱元璋问:县太爷审什么案子这么轰动啊?市民们眉飞色舞地说:这沈家仗着有钱,走私贩盐、聚赌、抢男霸女,杀人害命,样样都来,这会犯在胡大人手里,终于栽了,一下子抓来十来口!朱元璋听见市民叫胡惟庸“胡青天”,十分得意。        

  宁国县的闹市区人来人往。为了探视民风,朱元璋让刘伯温详装把钱袋掉在地上,这时钱袋被一老妪捡起,老妪冲刘伯温大叫:“客官,你的钱袋!”刘伯温故作没有听见,大摇大摆而去。老妪就守在原地等他回来,朱元璋看见,故意上前劝老妪私自侵吞这笔钱财,老妪不肯,朱元璋大喜,对刘伯温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千百年来天下大治的象征。如果我有500个胡惟庸这样的县令,知府,还愁天下不治吗?”(据《传奇皇帝朱元璋》)      

  在这之前,宁国县主簿胡惟庸代表宁国向南京送去五万担粮食,解决了当时南京缺粮燃眉之急进了宁国县城,朱元璋便提升宁国主簿胡惟庸为宁国县令。

  宁国县县令胡惟庸在宁国城楼大摆宴席,为朱元璋打胜仗庆功。刘基、宋濂、徐达、常遇春等文武一班人齐聚宴席。杯筷方列,朱元璋便起举筷子向刘基说:“先生能诗,可为我作斑竹筋诗一首。”刘基应声吟道:“一对湘江玉细攒,湘君会洒泪斑斑。”太祖蹙眉,说:“未免措大风味。”刘基续韵道:“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张良一借间。”太祖大笑。酒至数巡,朱元璋见宁国南门城楼前山坡上菊花盛开,说道:“我也乘兴做菊花诗一首。”遂吟《菊花》诗一首: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满身披上黄金甲。        

  众人敬服,胡惟庸称赞道:“真是帝王气概!”后来天兵俘士诚,破友谅,克元帝,大约都在八九月间,亦是此时为之谶兆。当夜尽欢而罢。次日,班师回应天了。(此诗《敬亭古今吟萃》记载写于宁国县,《英烈传》亦有记载)四、《出恭诗》        

  宁国一位老夫子告诉我,朱洪武(宁国年长者都这样称呼朱元璋)十几岁时,逃荒来到宁国,在朱家桥镇隆昌(今名南极乡龙川)坞张家上厕所,厕所里有座柜,当地土语称茅司柜。上完厕所后出来,伙伴们问他坐在茅司柜上感觉如何?他便吟出《出恭诗》:                  

雷鸣电闪滚滚来,一条苍龙下大海。                      

海水飞溅三千尺,我辈稳坐江山台。      

  此诗生动地描述了坐在茅司柜上方便时的情景,不同凡响之处是他将“茅司柜”看成“江山台”,且“稳坐江山台”。朱洪武这首诗因为不高雅,所以正史、野史都不记载。

阅读468
分享
写评论...